新闻中心
起居有常,情志调畅
养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健康长寿的重要智慧。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即人的生活起居、情志调节应与自然规律相协调。今天,我们就从起居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智慧,提升健康水平。
一、起居养生:顺应自然,规律作息
1.作息规律,顺应四时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应与自然界的变化同步。《黄帝内经》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我们的作息也应随季节调整:
春季
万物复苏,宜早睡早起,顺应阳气升发,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夏季
昼长夜短,可适当晚睡早起,但中午应小憩片刻(午睡20-30分钟),以养心阴、避暑热。
秋季
阳气渐收,宜早睡早起,减少剧烈运动,避免耗散阳气。
冬季
万物闭藏,应早睡晚起(待日出后再起床),减少剧烈运动,以养精气。
2.饮食有节,三餐定时
中医强调“饮食有节”,建议:
早餐(7-9点):辰时胃经当令,宜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鸡蛋、馒头等。
午餐(11-13点):午时心经当令,可适当吃饱,但不宜过油腻。
晚餐(17-19点):酉时肾经当令,宜清淡、少量,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3.四季穿衣,防寒避暑
春捂秋冻:春季不宜过早减衣,避免风寒侵袭;秋季可适当“冻一冻”,增强耐寒能力。
夏季防暑:穿透气、吸汗的衣物,避免长时间暴晒。
冬季保暖:重点保护颈、背、腰、脚,避免寒气入侵。
二、情志养生:调畅情绪,养心为上
1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说明不同的情绪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
喜伤心:过度兴奋也会耗心气,表现在心跳过快、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怒伤肝:长期愤怒易导致肝气郁结,引发头痛、高血压等问题。
忧伤肺:过度悲伤会耗损肺气,使人气短、免疫力下降。
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失眠等。
恐伤肾:长期恐惧、焦虑会耗伤肾精,影响生殖和泌尿系统。
2如何调节情绪?
(1)以德养心,心态平和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善于养生的人,往往心态平和,不执着于得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养心性:
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音乐、园艺等,让心神有所寄托。
静坐冥想:每天静坐10分钟,调整呼吸,放松身心。
知足常乐:减少攀比,学会感恩,保持乐观心态
(2)移情易性,疏解郁结
当情绪不佳时,可以尝试:
运动宣泄:如散步、太极、八段锦,帮助气血流通,缓解压力。
倾诉交流:与亲友聊天,或写日记,释放负面情绪。
芳香疗法:薰衣草、柑橘类精油有助于舒缓情绪。
(3)音乐养生,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脏,适当听音乐可调节情绪:
角音(木)——对应肝脏
适合人群:易怒、抑郁、肝气不舒者
推荐曲目:《胡笳十八拍》《江南丝竹》
最佳聆听时间:晚上7-9点(肝经活跃时段)
配合动作:可边听边轻轻拍打肝经(大腿内侧)
徵音(火)——对应心脏
适合人群:失眠、焦虑、心悸者
推荐曲目:《紫竹调》《百鸟朝凤》
最佳聆听时间:中午11-13点(心经当令)
配合动作:可轻轻按摩内关穴
宫音(土)——对应脾胃
适合人群:消化不良、思虑过度者
推荐曲目:《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
最佳聆听时间:上午7-9点(胃经旺盛时)
配合动作:饭后散步时聆听,助消化
商音(金)——对应肺脏
适合人群:悲伤、气短、易感冒者
推荐曲目:《阳关三叠》《梅花三弄》
最佳聆听时间:清晨3-5点(肺经当令)或下午3-5点
配合动作:深呼吸练习,增强肺活量
羽音(水)——对应肾脏
适合人群:恐惧、疲劳、肾虚者
推荐曲目:《二泉映月》《汉宫秋月》
最佳聆听时间:傍晚5-7点(肾经活跃时)
配合动作:静坐或泡脚时聆听,帮助补肾安神
三、养生小贴士:日常实践
晨起梳头:用木梳从前向后梳头100下,促进头部气血循环。
睡前揉腹:顺时针按摩腹部50圈,助消化、促睡眠。
常按太冲穴(脚背大趾与二趾之间):疏肝解郁,缓解情绪波动。
多晒太阳:尤其是冬季,可补充阳气,改善情绪。
结语
养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起居有常,情志调畅,才能让身体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从今天开始,调整作息,保持好心情,让中医智慧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