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隆林:着力构建“党建+”机制打好乡村振兴“四张牌”
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坚持把党建高质量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第一抓手”,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构建“党建+产业”机制,打好“致富牌”。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智囊团”作用,健全“领头雁”机制,在基层队伍建设、人才储备、规范管理等方面综合发力,在返乡入乡的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人群中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着力将村“两委”打造成乡村振兴路上的实干家和“领头雁”。2023年累计开展人才技能培训59期,培训人员达2405人,其中通过组织遴选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11人分别赴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大学参加培育。2023年12月,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三冲村返乡创业大学生陶思艺获农业农村部推介为第六批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隆林各族自治县青钱柳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入选全国第三批特色经济作物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
构建“党建+人才”机制,打好“智慧牌”。坚持党管人才,从产业能人带动、技术能人带动、文化和旅游能人带动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多渠道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引导基层党支部组建乡贤会,探索建立“乡贤治村”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进一步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截至目前,全县成立180个“乡贤理事会”、16个“乡贤议事厅”、5个民族协会,共吸纳乡贤人士5000多人。
构建“党建+文化”机制,打好“乡风牌”。由基层党组织牵头组织村民理事会,动员全体村民参与协商制定村规民约,实行积分制,创建“爱心超市”,建立奖励机制,实现“村民自治”。以乡村文化为主线,精心组织开展钓鱼大赛、龙舟赛、村歌大赛等乡村文化浓郁的活动,使“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品牌“立起来”、“走出去”。截至目前,共成立红白理事会180个,央腊村等17个行政村获评文明村,其中自治区级3个、市级14个;黄凤英等3个家庭获评市级文明家庭。2023年举办各类乡风文化体育活动7场(次),实现经济效益约200万元。
构建“党建+基层治理”机制,打好“护航牌”。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以高效统领乡村全面振兴。采用“线上线下并重”的方式,实行农村事项在线上“一次审核制”,线下实现“最多跑一次”,推动治理格局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实现“党建连网、党群连心”。2022年以来,共整合2700余万元,推动13个党建示范点创建及45个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2023年11月,德峨镇德峨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编辑: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