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在团石,我们与秋天面见

日期:2023-11-24 09:58:05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林秀芝 点击:0

栾树花开了、结果了。

寨子旁、沟垄边、山坡上,一树一树,葳蕤蓬勃的绿叶簇拥橙黄的花穗、携风铃般殷红的灯笼果,将一场盛大的秋色演绎在山川大地上,惊艳了整个秋天。

‘十七道拐’将我们一行引到团石屯子明叔家院子。

一圈人坐在四围两排长石条凳子上喝茶。

‘茶几’是一古朴厚重的长方形石块,这巨石有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奥妙”:在它三分之一处有一宽、深均约五厘米,差不多横贯整块巨石始终的长条凹槽——这究竟是何物?又有何用处……

这是我见过最“奢侈”、最神秘的茶具,无论是‘茶几’、还是‘茶凳’,似乎都藏着上古千年的故事。

这独特的茶几激起了大家的好奇,胡乱猜测了一通,终不得其果,最后还是子明叔给解开了谜团。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团石彝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祸乱从云南辗转贵州一路迁徙到这个叫斗烘坡脚腹地,这是个比较开阔的处所,有田有地、有山有水、气候宜人,更重要的是这里四面环山,无数座大石山紧密相连,将这一小块狭长的开阔地紧紧环抱,除了刚刚被他们的队伍进山时踩踏出来的一条小路外,再找不到任何能出入的路口。遇到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地带落脚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无疑是种幸运,于是族长决定先让族人们暂且在此安营扎寨(由于他们的迁徙队伍庞大,当地人形容:“头达斗烘坡,脚踏新州河”)。后来进山打猎又发现山里居然有许多野生的古茶树,有的甚至已有上千年的树龄,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他们在此定居的决心。彝人自古有饮茶的生活习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且“一日必饮三回茶”,古茶树的发现重新激活铭刻在彝人心底的烤茶制茶的技艺。为了不让土匪等祸患入侵,他们从山上搬来巨石打錾,在唯一的路口砌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石墙、石门……此刻在横卧在我们眼前的这方‘茶几’,便是当年寨门的门槛(也许是门睫)。从此,这支集聪明、勤劳、勇敢并善于修身养性的民族在斗烘坡底创建了古老的团石彝民古寨,并延续至今。

茶室(其实是露天的)左前方有棵枇杷树,此时白露已过,树上早没了枇杷果,若是夏天,这些阔大的枇杷叶下一定躲着一大串或至少三五个橙黄的枇杷在那勾引路人的眼睛,现在,层层呈花瓣样的叶子下面空空如也,连叶片也失却了属于它的盛年的绿意,变得衰老而枯黄。

紧挨枇杷树的是一株葡萄,虬结的葡萄藤顺着园边攀爬至简易随性的葡萄架,剩存的葡萄非但已经不多,且大都干瘪萎缩——葡萄的盛果期也已经过去。与枇杷叶的衰老没落相似,满架葡萄藤上的叶子也是掉的差不多了,它们都回归到了地上,即将履行它们的第二使命——腐烂成肥。正想着,又有葡萄叶接二连三翩然而下,静静地卧在地上,跌入层层叠叠的枯叶当中,看似悲壮,实则是“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年的葡萄定又是一季旺旺的硕果丰收。

园子里还有一些土话叫作“苋米菜”的植物,艳红而饱满的穗子像女孩的辫子一般长长短短地垂在枝头。看到它,不觉又想起小时候吃过用它的种籽炒爆后制作而成一种叫“苋米糖”的点心来——收割回家的觅米穗子晒干,母亲蹲在晒场将它揉搓出细细的种子簸净、摊开在太阳下爆晒两三天。苋米糖的制作就像过年炒扁米做米花那样,将苋米籽儿一小勺一小勺在锅里炒爆,熬煮红糖到粘稠透明、扯出长长的丝、倒入爆苋米、拌匀,让每一粒苋米籽都裹上糖浆,置入簸箕或特制的浅木格箱子里,拿一个圆形滚筒轻轻滚压,待冷却后用菜刀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即可品尝享用。苋米糖酥脆香甜,母亲每年都要做两三回给我们吃,那滋味至今仍记忆犹新。

几乎所有粮食、瓜果都在这个时节成熟,在缺穿少吃的年月里,饿过了五荒六月的人们终于可以敞开肚皮吃饱。首先是每一餐都能吃饱饭了,为了庆祝丰收,人们将粮食加工成各种粑粑:包谷粑、糯米粑、小米粑---糯米饭吃到嗝食。地里的黄瓜结得满地都是,大人一背背背回家来,让娃娃每天的书包里都塞得满满的,从家一路啃到学校。老南瓜切成大块块丢进大锅子里熬上,可以单吃、可以和着新米一起炖成香甜软糯的南瓜饭……秋天真是个好季节!

布谷鸟被誉为春天的使者、农民的朋友。每到春夏之交,无垠的天空中、无涯的森林里,声声“布谷!~布谷!”的鸣叫刺破长空,那是布谷鸟吹响的催耕号角,除非你病了,否则就是懒汉也禁不住它的催促。然而一旦进入瓜果成熟的秋天,布谷鸟却悄然而退、不告而别,一心收割庄稼的人们记不清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再听不到布谷鸟的鸣叫了,可想想也释然:春天它准时来提醒人们下地播种,如今粮食已成熟,人们有了收成,布谷鸟完成了它的使命,也许此刻正赶往另一个需要它的地方去了吧!

但人们并没忘记它。

“六月六,地瓜熟。”不止地瓜熟了,地里所有在春天种下的粮食、瓜果也都成熟了。人们在得以饱餐的同时也想着要以怎样的方式去感恩布谷鸟,团石的彝人选择每年的六月六这天举行报答布谷鸟仪式:各家从自家带一点新米煮成的饭、新摘下的瓜烧成的菜,集体杀一头猪、杀一只羊,全寨老少爷们在寨中年事最高的长者——寨老的率领下向附近最高的那座大山进发,在彝人心里,布谷鸟定把巢穴筑在最高的山、最大的那棵树上。他们用竹篾编成两只‘布谷鸟’,再编一只细密竹篓,到了地点,将竹篓系在一根长长的竹篙梢头,往里装满准备好的食物,由几个粗壮汉子合力将竹篙撑起,伸进选定的那株茂密的树冠里去。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成圈子肃立于四周,怀着最虔诚的感恩与敬畏仰望树冠深处,将心声默念,由寨老大声传颂:“尊敬的神灵布谷鸟,感谢你辛苦催耕,感谢半年来的保佑,我们才有了沉甸甸的收成,我们全族老少恳请你明年再来!恳请你明年再来------”感恩的话已表达,心愿已传递,所有人席地而坐,‘陪’布谷鸟吃一餐饭,话一话今年的收成,商量商量来年的计划……直到太阳落山才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去。

层峦叠嶂的山峰无休无止地起伏着,延续到肉眼看不到的天边。

子明叔指着不远处那几座苍翠欲滴的山峰,讲道:“你们也许还不知道,我们正在喝的这茶就是生长在这些山里几千年的野生茶树的茶叶烤制的,以前叫做烤茶,现在不这么叫了,叫‘隆林红’。”

没错,隆林正山堂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5月,依托福建“正山堂”独有的制茶工艺和品牌力量,全力引领隆林古树茶往高端茶路线走,帮助农民提升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正山堂•隆林红”品牌茶叶,我也是几个月前才从网上略知一二,开始还不敢相信如此神奇的高端茶叶居然产自咱们隆林德峨团石屯!加上平时不喝茶,更不会品茶,固然不晓得这上万块钱一斤(500克)的茶叶究竟“神”在哪里,同行的杨老师说“正山堂·隆林红”品牌茶叶参加在南宁召开的高端茶产品推介会上,一著名品茶师仅凭嗅觉很快便从一百多杯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茶里边(茶色相同)准确无误地鉴别出仅有的三杯‘隆林红’来,由此可见隆林千年古树茶的品质非同一般。原因在哪?在特有的高海拔地理位置,在上古以来非同一般的水质、空气和土壤,才滋养出非同一般的古茶树,才有了非同一般的古树茶,再经过非同一般的彝族人的烤茶技艺,最终才制作出这非同一般的古树茶‘隆林红’。杨老师说:“虽然郁郁葱葱的古树茶年年长,可每年只有清明前后不超过两个月的黄金采摘期,所以谓之‘清明茶’。”据此,我倒觉得茶叶的丰收季应是夏天。

一阵隆隆的车声越来越近,不一会,一辆三轮车从“茶室”前缓缓驶过,车厢里是满满当当一车剥了壳的苞谷棒子,上面还搭了几捆小米穗子——这个中年人,他把秋天用三轮车“拉”回家来了。

大叔朝他大声招呼:“下来吃茶先!”那人停下车,伸出个脑壳应道:“不了!忙。你们吃。”又慢慢加大油门,过去了。农村人喊喝茶叫‘吃茶’,喊抽烟叫‘吃烟’。不足为奇。

如若这山巅有一面墙,如果墙上可以涂鸦……只可惜除了那块镌刻“斗烘坡”三个大字的河石石碑,剩下就是猎猎的秋风、茂密的植被。

斗烘坡,也叫“斗峰坡”,海拔高度1950米,与正南面那座著名的杜鹃花山——扎云山遥相守望。它们的前世,也许是恋人吧?

今天有幸与一众文友、热情好客的团石彝族老阿妈、兄弟姐妹、孩子们,对了,还有这两只可爱的狗狗——终于成功登顶这座“隆林珠峰”。迎风极目环眺:所有的山峦赤峰此刻尽在脚下,真有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荣幸。蓝天白云在上,山山秋色尽收眼底。徜徉在这样一个负氧离子爆棚的天然氧吧里,怎一个舒心惬意了得!

编辑:黄桦

上一篇:过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