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苗冲

日期:2020-04-20 16:27:49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梁万德 点击:0

题记:有人看苗冲非常神秘,我却看它是一本厚重的书……

有一个远古的传说: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去追赶太阳、追寻光明,他一路艰辛,饿了,吃路边食,渴了,喝黄河水,最后却累倒在黄河边,因此,河南灵宝县境内有个“夸父山”。

苗族也有个传说,他们的祖先蚩尤战败于炎(帝)黄(帝)联盟后,被迫 从中原向东、向南、向西南、东南亚甚至北美迁徙,去追赶太阳,追寻光明,被澳大利亚人类学家迪更斯称苗族为世界三大苦难民族,两大流浪民族之一。苗族也有一位首领——岗济带着族人向西南迁徙,数百年前约五千余户苗民走进了桂西云贵高原南端的崇山峻岭——隆林苗冲。(注1)

一、苦难苗冲

在苗冲这个数百平方公里、满眼石旮旯的山地里,常年大雾茫茫,疲惫不堪的苗族没有追赶上太阳,也没有追寻到光明,他们在迷茫中自问:世上还有光明吗?天上还有太阳吗?在这片被苗民称为“老虎地”“野狼窝”的不毛之地、人类生存的荒原,五千余户苗民散居于数百平方公里的石漠化山头,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土地”上艰难刨土觅食,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生活。

昔日走遍百里苗冲,你会看到,苗族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有瓦顶木墙,散见于山巅石壁之间者,则为苗族之富裕者所居,其数约为二十分之一”,“其余尽以玉蜀黍之杆为墙,茅草作瓦,支离破碎,欲侧倾斜,三三五五,点缀于长林丰草、崚岭危崖之间”难避风雨,过着“夏燃艾草,以烟作帐,冬焚枯枝,藉火为棉”的原始部落生活,室内之家用希缺:“上上之家,或将屋内间隔为小室,以居家主及为妇人分娩之所,中上以下,大抵一家仅有一室,日作夜息,均于兹矣。”房内“桌椅板凳之类,百家不一见有之,则虽粗劣不堪,属奢侈品矣,若有竹篾所制,或粗木而略加刨漆者,则须在县公署内,亦以珍宝视之矣。”“灶边夜睡之草荐,昼间集而堆之室隅,地下铺满鸡屎鸭粪亦为彼辈之食桌也,灶边木截短板凡三五枚,菜渣刀痕,碎发垢腻,新旧斑斓者,彼辈制餐膳时之砧板,日间之坐具,亦午夜之枕头也。”由于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他们只能散居于苗冲数千个山头,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赤贫者亦极众,穿褴褛之麻衣,一年劳作,不及半年所需,吃南瓜终生者实大有人在”,因此,每年五荒六月,常见三五户、十余户苗民拖儿带女,背着背篼,迈着疲惫的步子,在百里苗冲坎坷的小路上行走,作小范围的迁徙,另找能让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生活极度艰辛,加上在“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政治环境中,他们受尽了凌辱,被称为“犬裔”“苗子”,人格低下,清朝至民国年间统治阶级对苗族的歧视压迫更甚,“夺其民妻”、“生杀任性”,使苗族“活动之面日益狭窄、生计更属不堪问闻”、激起了苗族“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

二、义事追述

有压迫,就有反抗。千百年来,苗族之所以被称为最富斗争的民族,是因为它受压迫最深。自清嘉庆年间至民国末年,苗冲苗族的义事从未间断。

嘉庆年间,受贵州白莲教大起义的影响,苗冲彝族、苗族派人到贵州南笼(今安龙)“习邪术”(实为取经),嘉庆二年(1797年)震撼清朝廷的义事在苗冲燃起。彝族义士龙登连父子联合苗冲苗族、土著(壮族)、汉族及仡佬族在阿稿、那地揭杆而起,反抗官府,开始先为数千人,继后发展到数万人。义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他们搗毁乡村、保甲、县衙政权,杀死流官汉目和土司头人,“不数旬而占领全县并其附近乃至广西西北部之全部”,与贵州南笼布依族、苗族义军遥相呼应,“俨然成为黔中苗国之一郡也”,苗冲少数民族的义举,震撼了清朝廷,地方政权无力以对,清朝廷乃命两广总督觉罗吉庆及广西兵总彭承尧率兵两万进剿。农历四月,义军与官兵在今田林旧州、八渡激战,官兵损失惨重,义军苦苦坚持了四个多月因消耗过大,寡不敌众,终被镇压。

苗冲少数民族这次义举虽被镇压,但他们心中的怒火与不满没有被扑灭,在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直至民国中期,又先后爆发了李阿重、李唆、丁三有、陶保、古光臣领导的苗族及其它少数民族起义,起义队伍人数多时达数千人。

1929年,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震撼了苗冲,苗冲少数民族知道了他们之所以被压迫、之所以贫困,是旧社会造成。他们在地下党和地下工作者的宣传和影响下,似乎看到了东方的曙光。

苗冲苗族女杰杨岗奶受百色起义影响,于1932年农历三月初四聚集了300余名义士高喊“我们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了”,他们绣了三面有镰刀的旗帜举行起义,兵分三路向县城进发。其规模之大,来势之凶猛,日后被县城居民誉为“杨岗奶撒豆成兵”。

义军攻占了县城,杀死了六名官兵,打开牢房放走了40余名被押群众,使国民党政府受到了狠狠打击,让反动政府看到了苗民不可侮的反抗精神,然后撤离县城。但是,由于义军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正确的革命理念,组织成分又复杂,起义遭到失败。杨岗奶惨遭杀害,但她的义举仍然鼓舞后人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三、几经湮灭的苗冲文化

 广西民政厅雷雨在他1919年著的《广西西隆苗冲纪闻》中有载“苗人无文字,无文化,知识草昧,性情浪漫,漂泊为生”,还说“苗冲文化生活数千年无寸进,亦可悲矣”,且不说雷雨的评论是如何缺乏历史唯物偏见,就从现实来讲也是有失偏颇的。

苗族历史上曾有文字,只因统治者歧视和禁用而失传。因此苗族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把自己民族的祖居地和艰苦的迁徙历程、迁徙路线、文化崇尚等绣在裙子上,成了日后人们和历史学家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然而,苗族的文化仍以口头的形式世代相传或以歌的形式相传至今。如苗族的苦难歌以它独特的半音和上下滑音、如歌如诉的悲怆情调、似乎让人看到了苗族在漫长的迁徙途中经历的艰苦历程和苦难生活,在人们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苗族文化,只因在统治阶级眼中不被重视,被看成是下里巴文化而受歧视和排斥,因此只能以口头文学形式在族群中世代相传罢了。

 四、曙光

痛定思痛。苗族数百年来不断起义,但都以失败告终。苗冲的天还是那么黑,苗冲还是大雾茫茫。

本世纪初,山外炮声隆隆,唤醒了这个沉睡了千年的民族。1951年,一面面绣有镰刀斧子的红旗在百里苗冲飘扬,苗族的优秀儿子杨宗德(注二)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光明,他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苗冲各族儿女配合解放军消灭了盘踞在苗冲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苗冲人民从此见到了太阳,看到了光明,获得了新生,杨宗德也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五、精 准 扶 贫 结 硕 果

云消了,雾散了,苗冲人看到了太阳,迎来了光明。也许再没有一个民族比苗族更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再没有一个民族比苗族能体会“安居乐业”的含义,再没有一个民族体会“民族团结”给他们带来的幸福。

苗冲解放之初,一个个少数民族工作队进驻了彝村苗寨仡佬冲,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在苗家的火塘边,他们与苗胞膝足谈心。他们称苗族为“苗族同胞”,称彝族为“彝族兄弟”。没有听过这么美的称呼,没有听过这么甜的话语,连寨中最犟的汉子也在火塘边流下激动的泪水。他们说这是党教他们说的。他们向苗族同胞揭露了历代反动统治者“以夷治夷”、挑拨民族矛盾的罪恶,号召各民族珍爱团结,建设新苗冲。从此,他们如长梦初醒,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与苗冲各少数民族建立了新型的民族关系,共同建设苗冲新家园,并多次获得市、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奖”。

党的民族工作队员还说:解放了,你们不必再奔波,不会再流浪,你们已从奴隶转变为国家的主人,你们要学会当家,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百年前,苗族还被称为头脑简单,不习算学、不事商贾、礼仪罔闻的民族,解放后,党把他们从千年的贫穷落后愚昧的枷锁中解救出来,还把他们送到各级院校学习深造,学成归来参与乡、县、市、区各级领导机构管理。从此,他们有了自己的书记、县长、乡长、主任、诗人、作家、医生、企业家。

如果说解放后的一段时期内苗族千年的贫穷积贫难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苗冲的经终于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原来“不事商贾”,“苗人生活之依据,唯耕作与櫵獵,工商之业,非彼等之所能”,今天他们终于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们或走出家门打工,或经商办企业,或从事建筑跑运输,涌现了杨成义、唐天华、陶德强、陶德武、陶思艺(女)、罗海团(女)等一批苗族企业家。特别国家实施西部开发、精准扶贫后,苗冲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使苗冲实现了“茅(房)改瓦(房)”,那么实施精准扶贫后苗区又实现了瓦改楼(钢筋水泥小洋楼),如今你徜徉在百里苗冲,桠杈茅草房不见了踪影,雪白的小洋楼点缀在青山绿树丛中。汽车、电冰箱、洗衣机、彩电进了千家万户,村村寨寨通了公路、自来水直通苗定家,苗族不再奔波,不再流浪,实现了居有所。实现了“安居”,便可以“乐业”,在党和各级政府、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苗冲正摆脱贫困,过上富足、殷实的生活,这在百年前是“可想而不可及”的。

六、璀璨的民族文化

百年前,苗冲文化是一片荒原,“数千年无寸进”,而百年后,苗冲文化又成了璀璨的明珠,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文化部授予“少数民族歌舞之乡”。一位英国游客畅游了广西,深有体会的感叹“山水游在桂林,风情游在隆林”。入载英国剑桥名人传记的诗人,作家贺小松两次造访隆林,他的艺术记录片《诗怪▪贺小松》在中央电视台、美国、加拿大等国内外数十家电视台播出并获好评后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隆林这块神奇大地上的奇葩,拙纪录片也许缺少吸引人的浓郁的民族艺术芬芳。”苗冲是“现代化社会民风民俗流动的展览会,是民族服饰千百年不闭门的展览馆,是人类心灵深处原始美的根源,是艺术永不干涸的源泉,是文学艺术创作灵感突然迸闪的雷电......”

现如今,苗冲文化终于还原了她璀璨的面容。早在1958年苗冲仡佬族的八音座唱在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亮相北京,获得人们的好评和赞誉后,苗族舞蹈《迁徙的记忆•腊染》代表广西参加第八届全国舞蹈大赛获编导一等奖,节目二等奖,服装设计奖等多个奖项;广西著名歌词、歌曲作家古笛、黄有异到苗冲体验生活,被彝族火一样的热情、水一样的柔情和他们美好的生活感动,创作了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作为中国文化部举办声乐比赛指定必唱曲目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这首歌曲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成了世界民族的共同财产。苗冲“素苗三姐妹”何贝、何石、何水被誉为“苗山百灵”她们原生态的歌声唱响了北京、香港、中央电视台、北京奥运会,彰显了“少数民族歌舞之乡”的魅力,苗冲每年有四大节: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壮族三月三歌节,节日期间,苗山百灵“达啰佑,达啰哎”(注三)响彻了百里苗冲上空,招来数万甚至十来万县内外、区内外、国内外游客,共享苗冲的文化盛宴。如今,“穿褴褛之麻布”不再,苗冲少数民族姑娘大多穿着艳丽的衣裙,每当苗冲盛大节日,成百上千的姑娘从苗冲腹地——德峨小镇的山头山腰涌向文化广场,广场顿时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此时,人们终于领略了中外游客为什么称苗冲少数民族为“花一样的民族”,也理解了苗冲为什成了隆林的文化名片。

七、新故事刚开始

苗冲彝族诗人、作家韦革新曾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济上的平等,政治上的平等是谈不上的、如今,一个漂泊了千年的民族,能安居乐业,一个昔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民族,如今衣食无忧,生活殷实,有了自己的企业家,融入了中华民族改革复兴的大潮,他们知道,只有在中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快闪活动”中,县文化旅游局长、苗族舞蹈编导杨朝林激动的拿起芦笙,带领广场上的数千各族人民唱着“我爱我蹈祖国”,把现场万名各族群众对祖国的热爱的情感调动到了致极,自动融入了舞蹈人潮,人民似乎看到,他们在新岗济的带领下,走向更美好,更幸福的明天!

 

【注一:雷雨1918年著《广西西隆苗冲纪闻》“苗人之栖息于广西省着,西隆最多,约五千余户”

注二:杨宗德,隆林苗冲人,解放初带领苗冲群众配合解放军收降国民党团长一人,营长四人,连长二人,解放后历任区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主任、党组书记,隆林政协第一届主席,广西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常委,广西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85年病故。

注三:达啰佑,达啰哎,苗语译音,即来吧,朋友。    

本文参考和引用《西隆苗冲纪文》部分资料。】

 (编辑:罗恒)

 

下一篇:阿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