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杨必昌步行万里助贫弱(报告文学)

日期:2019-06-13 11:58:53 来源:广西隆林网 作者:梁万德 点击:0
        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供电所职工杨必昌15年如一日助残扶贫的生动事迹在百里苗山传为佳话,也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题记
       一、结穷亲
       2001年2月,被称为“小东北”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仍处于冰封的时节,方圆百里苗冲仍飘着鹅毛大雪。
一位年50岁,仪表端庄、衣着朴素、神情坚毅的苗家汉子杨必昌冒着风雪走出办公室,走在苗山的崎岖的小路上,向15公里外的高坡屯履行他的职责——抄电表。
       他不知爬了几座山,翻了多少坳,终于来到了高坡屯。当他来到一座经过了多年风雨摧残、随时都有倒塌危险的泥墙茅草房杨有明家抄电表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屋上的横条有的已经断落,不少茅草已被风吹飞,一眼就见屋顶几个洞天,冷风不断灌进屋里,杨必昌不由得连连打了几个寒颤,他看见两个夫妇蜷缩在火塘边正吃饭。这是什么“饭”啊:包谷面和着南瓜熬的一锅清粥,无盐无油。面对这锅清粥,杨有明也不敢叫杨必昌吃饭了。他抄了电表,便问起杨有明家的情况。杨有明说,他们俩小时身患疾病,因家里贫困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落下终身残疾,行动不便且有轻微智力障碍,生活十分坎坷艰难。杨必昌抄完电表,电费的事连提也不提就向他们道别。回到家,他立即用自己的工资为杨有明补交电费。
       杨必昌从杨有明家回来后,几天吃不香睡不好,眼前总浮现杨有明那风雨飘摇的茅草房和那对在饥寒中蜷缩在火塘边的患难夫妻。此时,雪还不断的飘,还看不到停的迹象。他担心着在风雪中的杨有明夫妇:他们怎样度过寒冬啊!这时,他耳边响起了妈妈生前的嘱咐:如果有一天生活好了,千万别忘记身边的穷人,要同情他们,尽量帮助他们。他也想起了家里的境况:父亲不善操理家务,家里大小事务多由母亲操理,杨必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生活也不宽裕,母亲勤劳俭朴,掉在地上的米粒都要轻轻扫回。可以说,母亲的为人处世对日后的杨必昌的成长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影响。   好容易等到了星期六。一早,他买了几把面条,还买了盐油,又爬上了高坡屯杨有明家“认亲”了。
        杨有明夫妇见杨必昌冒着大雪赶来的十分惊奇,夫妇两发抖的手接过杨必昌送来的面条油盐,心里更是感激万分。面条,对这对患难夫妇,平时可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佳食哦!他们简直就像能过一个“大年”了。
        不善言语的杨有明挤出了声“阿奏”(苗语,即谢谢),就把杨必昌请到火塘边坐下,然后把火塘的火挑开,他妻子又抱来一抱柴火放进火塘,顿时,破屋里温暖如春。杨有明招呼妻子煮包谷饭,杨必昌说他吃过了,别麻烦。说“我们都是兄弟,不必客气,我今后会常来看你们”。然后详细询问了杨有明家中的生活境况。
        杨有明夫妇俩早年父母均已过世,俩人均因疾病留下残疾,也许是相同的命运把他们连到了一起成为患难与共的夫妻,一起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虽然都身患残疾,但为了生活,还尽力上山刨地种包谷瓜豆。但一年下来,还是有几个月粮食不济,虽然同寨邻居也不时接济,但毕竟大家生活都不宽裕,杨有明夫妇一年总有三四个月缺粮,靠吃瓜菜充饥。家里更是鸡无毛、狗无种,赤贫如洗。
        一次,杨必昌到高坡抢修线路,几位村民也来帮忙,杨有明也蹲在路边,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杨必昌就脱了自己一件羽绒外套给他穿上,当他和杨有明两目相对时,都流下了同情和感激的泪水。当杨必昌收工离开杨有明家时,杨有明和他妻子杨金妹瘸着脚把他送到门口,杨有明紧了紧身上尚有杨必昌体温的羽绒服,和妻子一起目送样必昌在村口消失的身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妻子杨金妹也扯下头巾抹了抹眼泪。
        回到家后,杨必昌心里总是惦念着寒风大雪中的杨有明夫妇,他耳边又响起了母亲的话“如果有一天生活好了,千万别忘记身边的穷人,要同情他们,尽量帮助他们”,他虽然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也不宽裕,但今天有了一份工作,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置尚在困难中的同胞于不顾,他了解杨有明一家情况后,就在村、镇两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请示汇报,为杨有明写了申请报告,要求镇政府给杨有明家发救助粮。民政办领导看了申请报告,脸有难色地说:“老杨,不是我们不愿给杨有明发救助,只因他们都是残疾,行动不便,如何来领救助粮呀?”杨必昌不作思索,拍着胸脯对民政办主任王保义说“给杨有明送救助粮的事包在我身上,我每个月按时送给他,如果不按时送,你们找我负责任”。从此,每到月底,不管雨天雪天大太阳天,都准时把救助粮送到杨有明家。镇粮所职工赵济耀激动的说:“一到发救助粮的日子,杨必昌从来不会误时,因为他算好不按时送,杨有明家就会断炊,真是好心人!”
       有一次,杨必昌因抢修任务忙迟了几天不能按时给杨有明家送救助粮,他心里忐忑不安,回来后即扛着救助粮往杨有明家跑,一进家知道杨有明夫妇几天已无米下锅,每天靠清水煮南瓜过日子。杨必昌当场哽咽了。从此以后,杨必昌再没有一次误过送粮时间,如此坚持了十五年,至2016年,县里取消了救助粮发放,杨必昌又为杨有明办好了农村低保,加上杨有明弟弟从广东打工回乡,为杨有明从低保金中购买粮食并送给杨有明,杨必昌才不再给杨有明送粮。他虽然不再为杨有明送粮,却心里常常牵挂他,不时还带着粮食、油盐、面条等去看望。
        二、为扶贫助残,杨必昌学会“三会”
       (一)会“赖”
        在德峨镇干部群众中流传杨必昌助残“两会”,第三“会”是他近日才向笔者“坦白”的。
        一是“会赖”。这是镇民政办主任王保义体会最深的。一年冬天,杨必昌打听到镇里到了一批慈善企业家捐送的“爱心包裹”,里面有过冬防寒衣服棉被等物资,他早早就跑到镇民政办,要为杨有明家争取一张棉被。民政办的工作人员对杨必昌说:这批救助物品叫’“母亲邮包”,是救助那些家庭贫困的母亲们的,杨有明夫妇无儿无女,不符合条件。杨必昌说,母亲是女人,杨有明的妻子也是女人,而且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救助的目的不是让这些妇女能平安过冬吗?民政办的工作人员还是摇头。杨必昌不甘心,第二天一早又来到民政办,对民政办主任王保义说:“要不我今天就坐在这里等一天,等到有发剩棉被我就帮杨金妹领”也许杨必昌的善举感动了在场的人,王保义无奈的笑了:你真是个会“赖”的人。终于调配了一张棉被给杨必昌带回杨金妹家。王保义说:杨必昌就是这样会“赖”,每次有救助物资发放,他都要“赖”到得才罢休,每次“赖”到物资,他都高兴的笑得像小孩,我们也觉得难得他有这么一片善心,也总尽量依了他。为此,杨必昌也颇得意的对人说:我又为杨有明家“赖”得了东西!有人跟杨必昌开玩笑:只要“赖”得东西,你脸都不要了。他说,只要我能帮贫弱人“赖”得东西,贫弱人的日子过得好,我真的不要脸也心甘情愿!
       (二)会“渔”
       杨必昌知道,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杨有明夫妇手脚残疾,生活上有政府救济,逢年过节自己也给杨有明夫妇家送粮食衣物油盐等,但还是要他们学会自力更生,尽可能解决生活上能自我解决的问题,如挣点小钱自己买油盐等等。
        一天,杨必昌跟杨有明商量:“你们俩行动不便,不能做重工,买一只母猪、一只母鸡养好吗,也许能解决些油盐零用”,“好是好,就是没有本钱啊!”杨有明回答。“这事由我来处理”。说做就做。圩日,杨必昌买了一只母鸡和一只小母猪送到了杨有明家,不久,又给他送来了一只小母狗。
       不久,母鸡下蛋了。当杨有明高兴的数着鸡蛋给杨必昌看时,杨必昌也为他们高兴。又过些时日,母猪、母狗也先后下崽了。
        好事做到底。杨必昌趁下乡抄电表收电费时,对村里人说了杨有明家的困难,行动又不便,要求大家从同情和扶助的角度出发,到杨有明家买鸡蛋猪崽狗崽,帮杨有明解决困难。因为杨必昌宣传和“动员”工作做到村民心上,村民都乐意买杨有明家的鸡蛋、猪崽、狗崽。
当杨有明夫妇当着杨必昌的面数着他们少见的一张张人民币时,他们脸上都露出笑容,而杨必昌则是助贫成果的欣慰吧。
       (三)会“偷”
         杨必昌上有老下有小,全家日常开支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也并不宽裕,而助残往往需做出物质上和经济上的付出,特别像样必昌这样有菩萨心肠的人更是如此。有时他知道杨有明家的粮食不够,或逢年过节,杨必昌都要给杨有明一家一些物质上或经济上的帮助,为了不增加妻子的思想负担,不时从家里“偷”了粮食或自己掏腰包买些油盐面条送去,杨有明家人病了,杨必昌也自己掏钱补农合个人支付部分。“偷”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日久终于漏了马脚,妻子知道后很生气,可是经杨必昌解释后,妻子反而怪杨必昌做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与她商量,支持他做下去。
        三、为杨有明有个“家”
        当杨有明的生活开始好转,杨必昌松了口气,他又听说镇政府有危房改造指标,他想起了杨有明那风雨飘摇的茅草房,告诉他他要为他争取危房改造指标,杨有明夫妇高兴得连说“阿奏”。他拍了杨有明家的照片,并为杨有明家的危房改造写好了报告到村委会盖了公章,交到镇里。不久,杨必昌为杨有明带去了喜讯:镇政府同意划拨一万八千元钱给杨有明作危房改造。
        可是,杨有明夫妇身患残疾,行动不便,杨必昌就和杨有明从广东打工回来的弟弟商量,弟弟对杨必昌多年来对哥哥一家的帮助已心怀感激,就对杨必昌说:哥哥你放心,这么多年你对我哥的帮助和付出已经太多,我们已感激不尽,有明哥的危房改造问题你就放心吧,我会从始至终看好。在弟弟的帮助下,推倒了土墙房,终于建起了一层水泥平房,杨有明一家从此告别了泥墙茅草房,过上了风雨无忧的生活。竣工那天,不善言表的杨有明拉着杨必昌的手,喜极而泣,又从心里挤出了“阿奏!”
       杨有明的邻居作过测算,杨必昌15年帮扶杨有明一家走的路不少于一万里。村民都说,从镇里到高坡,每一步都写有杨必昌对贫弱人的关爱与温暖。
        四、扶贫助残无止境
        杨必昌在扶贫助残上做了大量工作,有人曾担心他影响本职工作,但杨必昌的同事、单位领导却不这样认为。
杨必昌的单位——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供电所的员工,说起杨必昌,都一致评价:他是所里工作最积极、最不知疲倦的人,他在扶贫助残的工作做了那么多,丝毫没影响所里的工作,反而比别人做得更多。所长杨杰对我们讲述了杨必昌的一些事:去年冬天,正下着大雪,当时正是年底冲关电费回收的时候,在前台收费的新员工犯了难:德峨是个多民族的乡镇,新员工不会本地苗、彝、仡佬族语言,无法与老百姓沟通,影响了电费回收进度。杨必昌主动要求设置“民族语言窗口”,主动当“义务翻译员”。尽管天气奇寒,外面大雪纷飞,杨必昌又上了年纪,但每天都坚持站在窗口为群众当义务翻译,经过他的帮助,该所第一个实现全年电费结零。所长还感动的说,德峨是隆林的高寒山区,由于海拔高,上山抢修线路就更为艰难。抢修需带的工具多,徒手一次不能拿完,必须把工具放进背篓背上山,杨必昌看着年轻人或不惯背背篓的同事,怕他们摔倒,就不顾年高,主动当起了背篓工,背着百八十斤工具上山,年轻人和同事很过意不去,对杨必昌也尊重有加,说和杨必昌在一起心里就感觉温暖,他一辈子都有做不完的好事。
        杨必昌对困难群众的帮助不仅仅是杨有明一家,他到水井村丫口屯收电费,见杨熊济家很困难,也买了十几把面条送给他,为困难群众预支垫支电费的事难计其数。
        杨必昌对困难群众的帮助十分慷慨大方,而对自己却十分吝啬,吃穿十分俭朴。他非常遗憾的说,他虽然好客,但从来没请同事上过餐馆饭店。他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需要扶持的人,相比之下,我们好多了,扶贫助残无穷途,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
        五、三次流泪诉衷肠
        杨必昌扶贫助残15年,事迹可歌可泣,在百里苗山传为佳话,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巨大的正能量。2016年,杨必昌被授予隆林各族自治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广西电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4月百色市授予杨必昌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并授予奖章。
       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情到深时未必然。在我采访杨必昌一个多钟头时间,杨必昌就流了三次泪。
       第一次是当他向我讲述到2001年初识杨有明夫妇时,看到他们居所破落,两夫妻蜷缩在火塘边吃着包谷面和着南瓜苗煮清汤、无盐无油时,他对杨有明夫妇的艰难生活奈不住哽咽着流下了同情、怜悯的泪,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而流泪,致使采访中断了近一分钟无言。
        第二次是杨必昌讲述到因抢修线路忙,迟了几天没能及时给杨有明家送救助粮,致使杨有明家断炊,夫妇两吃着清水煮南瓜苗的事,杨必昌像做错了事,流下了懊悔的泪。
       第三次是采访即将结束,杨必昌谈到他扶贫助残十余年的感受时,说他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而单位同事、领导、人民、组织却给了自己那么多的荣誉,而看到身边还有不少需要扶持的人,他既感到个人的付出太渺小,也悔恨自己的力量太薄弱,因此再次流泪。
       采访结束,杨必昌送我上车。互相道别后,我在车上无言,静静的回味着今天的采访:杨必昌步行万里助贫弱的生动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而他三次流泪,更使我看到了他完美的形象。
 
(注:本文获自治县“聚力脱贫攻坚 共筑幸福隆林”征文三等奖)
(编审: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