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系向云端的丝带(报告文学)

日期:2019-05-09 10:54:32 来源:广西隆林网 作者:林秀芝 点击:0
(一)
        弄华屯隶属隆林革步乡马用村, 位于者浪、德峨、革步三乡(镇)交界处,东与者浪乡坡合村相连,南与德峨镇三冲村接壤(紧邻三冲茶场),西与革步乡蒙里村毗邻。
       海拔1600米,弄华一年四季早晚间大多笼罩在雾霭缭绕之中,这里植被丰腴,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土壤肥沃,是茶叶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的绝佳生态环境。
       弄华屯分为上弄华和下弄华两个寨子,上弄华居住着汉族,他们大约在一百多年前陆续从贵州等地搬迁过来,姓氏比较杂;下弄华是壮族,人口较少,姓氏也比较单纯,两个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各异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他们勤劳俭朴,淳厚善良,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山农生活,由于交通闭塞,他们很少与外界来往。
      (交通不便,生活在这里的)山民只能靠人背马驮将自家产出的农产品零星带出山外去卖,换得很少的钱来买回一些诸如盐巴、煤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而已,虽说它的闭塞程度还没到陶渊明笔下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境地,可也算得上是过着半与世隔绝的生活了。
        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跟男朋友去弄华时的情景与感受,真的是既新奇又悲凉:
        我们是中午在者浪乡下车,吃了碗粉就沿着乡政府背后一条蜿蜒曲折的茅山小路走去,一路的上坡下坎,三个多小时后又横趟过一条沟渠,到了河对岸,以为到了(见到有几户人家),可是一问,他指着面前又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对我说:“还要上那里去。”
        仰头望去时(是戴着帽子准会掉的那种)——妈呀!传说中的“摩天岭”也不过如此了吧?好在那时还是八月份,天晴,路干,要是在旧历十月以后去,非得有防滑水靴穿不可,否则那陡峭又泥泞不堪的黄泥巴路不让你连滚带爬的摔它N个来回才怪。
        又爬了有三个小时左右的茅山路才隐约望见前边山坳上零零散散的一些房屋掩映在茂密的林子里,等走到男朋友家时已是傍晚时分,橘红色的太阳悬在山尖上欲坠未坠。
        站在屋子前极目远眺,望不尽的是延绵起伏的黛色山峦,白纱似的轻雾飘浮在群山之间;男朋友的小妹告诉我,到冬腊月间这些雾汽就会飘飘洒洒地涌进家来,屋子里满满的都是,当时我想:哦,原来雾的家就在这里呀!
村民的房屋或聚集或零星分散地建造在邻近的两座山坳上,而且大多是木瓦或木草结构的“二层楼”(上面住人、下面住牲口),防风、防寒性能极差。
(二)
        “山高水远”,弄华人不仅出行不便,饮水也是大问题——要到山下很远的涧溪去驮(或背),每天不管多忙都要留一个壮劳力专门在家取水。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关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实施后才有所改变:2010年09月底,从8公里外的德峨镇三冲村境内一处水源地引下一条人畜饮水工程。
       然而,路,还是原来的茅山路。弄华人只有“望山兴叹”,他们不再心存奢念,唯一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在苦难中寻乐。
       屯里曾经流传过一则“趣闻”:
       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二十大几的小伙子和妻子去者浪赶场,买了个陶制水缸背回家,二三十里的山路唉,他妻子是千叮咛万嘱咐的就怕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好不容易就要到家了,就在自家屋后稍不留神脚下一踩滑、一个趔趄连人带缸摔下坡去,好险人还不笨,立马解开背绳才没伤着。缸,却“变”成了几个。他立马爬起来,顾不上看自己伤着了没,就麻溜地下坡去捡拾摔成了几大块的陶片装进背篓爬上来,一边还自言自语道:“又有几个花盆。”他妻子无奈到笑出了眼泪。
(三)
        长夜漫漫,终有黎明。悲苦百年的弄华屯终于等来了曙光——咱们国家“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给弄华屯带来喜事连连:2015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用电无忧;2016年,年度第一批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道路硬化项目之一有幸落户弄华屯!
         测量队进山了。
         这回的设计拟从西面蒙里方向的马祖屯往左拐,途经马鞍山再回旋上到弄华屯(计划先建成马祖至马鞍山段)。
        也许是“狼来了”效应吧,这次测量队员进山的举动已经激不起弄华人的兴趣。或许是之前的失望太多所以不敢再存希望了,人们出山进山不再像以往那样兴致勃勃地询问这询问那,热情高涨地凭着山里人的生活经验给工作队说看法、提建议,而是变得莫测高深地沉默起来,一副视而不见、视若无睹的姿态在观望。
测量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10月,马祖至马鞍山屯通屯水泥路工程开工仪式如期举行,礼炮声、隆隆的挖掘机声震醒了沉寂多年的群山。
三个月后的12月30日,这段投资95. 423万元(合同造价)、长2.565千米的通屯水泥路顺利竣工,马鞍山村民率先享受到了交通便捷带来的好处。
        2018年02月08日,“0008-隆林县革步乡马用村马鞍山至上弄华屯4.017千米通屯水泥路工程”、“0009-隆林县革步乡马用村下弄华至上弄华屯2.038千米通屯水泥路工程”项目同时完成招标工作。03月,中标工程队正式进驻弄华屯,各种机械设备相继到位。
        弄华屯沸腾起来了!
        各家各户敞开大门,积极配合工作队的协调,遵从设计路线,遇地让地,遇墙拆墙,毫不含糊。好些原先在县城务工的屯民得知修路人手不够时,二话不说立即收拾行李回家加入到修路队伍中去。
        他们说:“在家门口做工既有工钱拿又得照看家里,再说还是修自己走的路,做起来干劲十足、信心百倍!”。
“修好了路咱们的杉木也能卖出个好价钱,生活更有奔头啦!”
        是啊!环境的限制使得弄华屯种植的茶叶、桐果等农产品只能由着那些进山收购山货的老板任意挑剔压价。还有那一坡坡的杉木。
        都说“十年树木”,杉木苗栽种下去,从小苗木到长大成材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弄华人就指着这些苗木有一天能变成一张张红彤彤的钞票来修造房子、送孩子读书。
        等到苗木长大了、成材了,那些腋下夹着皮包的木材老板们也进山来了。
        淳厚好客的弄华人杀鸡倒酒盛情款待,然后领着老板们去到抬眼望不见天的林地去查看。面对眼前成片成片粗壮挺直的杉木,木材老板禁不住喜形于色,伸出白皙的手掌摸摸这棵、拍拍那棵,恨不得一把将它们统统搂进怀里。
        在地里转了一圈后老板开口了,说:“老哥(阿叔、阿伯)啊!说心里话,木呢,是好木不假,这点我不否认。但是~您也晓得的哈?就是您们这里的路……”
        原本信心满满的弄华人瞬间像做了亏心事、犯了错的孩子般垂下了头。
        老板又咽了一口口水道:“您也晓得咧,弄华这堂的杉木生意没有几个人愿做的咧,运输成本太大,累死累活也赚不了几块钱…… ……这样吧,今天认识您也算咱俩有缘分,我就图个人情帮你找销路,要是刚才说那数您接受得了的话咱们这生意就成了,要是不成~古话说得好——生意不成么仁义在嘛,哈?”
        就好比一年到头养肥了一头猪,长定了,若是不卖,再喂下去也是浪费粮食和精力了。所以就算是亏了也只得卖掉。杉木也一样,何况人家说的也是事实啊,谁让咱这旮旯就这条件呢?有人愿意进山来买就不错啦!
        所以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勤劳卑微的弄华人怯怯地伸出满是老茧疙瘩的手去捧着另一双细皮嫩肉的手一个劲地摇着千恩万谢,把心里乐开了花的木材老板送出一个垭口又一个垭口……
        弄华人最大的梦想是希望在这片热土上也能跟山外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而这份尊严,只有“国家”才能够给予。
(四)
         2018年9月22日,星期六 ,趁着休息决定回趟老家。本打算只是回去看看的,不想却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采风”:
       中午一时许,炽热的太阳当头照(所谓的‘秋老虎’)。穿着短袖、中裤、套上防晒衣、罩上安全帽“整装出发”!
往西——县城西南方向的“弄华屯。”老爷摩托车“突突突”往前冲。走着走着,刚才还是热辣辣的天一下子黯了下来,凉风飕飕的,居然打了个寒颤。感觉有雨点打在安全帽上,不大,却奇脆。推开帽子的挡风玻璃望去——前方远山已是空濛濛地正下着雨,身后半公里以外同样是重重的迷濛雨雾。越往前去路越湿、浑黄的积水越深,显然前方刚有大雨路过。
         马祖岔路口,左转,去往弄华屯方向。
        才过马鞍山不远就被两辆载满砂石的工程车堵住了去路,一问才知这儿过去就是铺设马鞍山屯至弄华屯水泥路的施工场所,车子正要倒车卸料,不料其中一辆不慎陷进了填埋起来的坑里。
        老公跟师傅们聊天时我顺便在周边“晃荡”看风景:这处工地选得好,山脚正好有一处小溪流,工人们就地深挖了个大坑,垫上塑料篷布,用一条高压塑料水管将溪水引到坑里。筑路工程能就地取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从他们的聊天中得知就剩大约两公里没铺水泥了,若是天气晴朗的话二十天左右就能完工。“但是,”其中一个本屯的司机说“咱这海拔高,早晚雾大,就是不下雨也像是下雨,能施工的时间很少,今年的雨水又特别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你看,刚才一场雨下来,这轮子一陷,大半天的工夫又耽搁在这堂了”他指了指“趴窝”的车,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把料先卸下吧!”车子旁有人朝他喊。他撂下我们跑了过去。
         我们也跟过去。
        十几个人忙活着又将垫在轮子周围的石块、木条往外抽,一个个满身的黄泥点子和砂尘,当中大部分是家住附近的村民,看见了过来帮忙的。
       老公也挽起袖子加入其中。
       卸砂——启动——开足马力。轮子发疯似地刨土,刨、刨、刨,刨出一堆稀泥和股股浓烟。
      还是无济于事,还是爬不出来,而轮子已在坑里悬着个空。
      “石头丢进去!大的丢进去!”
       “锄头!递把锄头过来!”
       “钢钎!拿两根钢钎!”
        …… ……
       我想要过去,却被老公喝住:“你就不要来添乱啦,躲远点!”
        想想也是,只好又到别处“看风景”去。
       不时打这路过的人也都加入到“拯救”这头大铁牛的大战中去。差不多花了两个小时,这“铁牛老兄”才不情不愿地爬出来。
       一群脏兮兮的大老爷们一屁股瘫坐在稀泥地里,糊着泥巴的手撩起衣襟甩开汗珠子、扯着嗓门兴奋地朝着远处“喊山”——那是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得懂的山歌调调。群山浑厚地回应着,定是在为他们欣喜和祝贺吧!
         一场秋雨过去,近树、远山、蓝天甚至连空气都如同浸泡在水里洗过一样。云朵棉花似的轻盈洁白,杉叶尖上颤颤欲坠的雨珠晶莹剔透地将他们的影子清晰定格在里头 —— 琥珀般洁净、透明。
(五)
        终于,到2018年7月初,下弄华至上弄华2.038千米段、投资91.71万元(合同造价)竣工;紧接着马鞍山屯至上弄华4.117千米段、投资185.26万元(合同造价)也相继竣工。至此,马祖至弄华屯通屯水泥路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结束了该屯百十年来没有公路的历史,摩托车、轿车、农用车、运输农产品和木材的大货车终于可以安全进出。这是一条丝带之路,它把弄华屯跟外面的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弄华,从此不再是那个被遗忘的角落,不再孤单和闭塞,它将和其他兄弟村屯一道前进和发展,走出自己的富裕之路、幸福之路。
(六)
         如今站在马鞍山脚下仰望紧接云端的弄华屯——那里昔日五面透风、摇摇欲坠的木屋已被一幢幢白色小楼所取代,镶嵌在小楼旁的蓄水池镜子一般映着白云蓝天;这条自马祖路口迂回途经马鞍山蜿蜒而上“摩天岭”的水泥路,宛如一根银灰色的丝带自姑娘脚踝缓缓环绕而上,绕过腰际、绕过前胸、绕过颈项,最后系上她黛色的秀发;那幢幢新楼便是随意缀上去的头饰,在穿透薄雾轻纱的阳光的影射下熠熠生辉……
 
(注:本文获“聚力脱贫攻坚 共筑幸福隆林”征文优秀奖)
(编审:梁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