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隆林:桑蚕织就致富新图景

羊街村种桑养蚕基地

杨六济夫妇收割桑叶

喂养现场
深秋时节,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大石山区依旧绿意盎然。在猪场乡羊街村的蚕房里,最后一批蚕宝宝正贪婪地啃食着桑叶,细密的 “沙沙” 声奏响了年度养蚕季的收尾乐章。60 岁的村民杨六济夫妇在桑园里忙碌收割桑叶,眼中满是期待:“再过一个星期就能上簇结茧,今年这‘最后一岗’得站好。” 这声音背后,是这个沟壑纵横的偏远山区,靠桑蚕产业走出的一条绿色致富路。
羊街村曾是典型的 “空巢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改变始于县里对桑蚕产业的大力推广,起初村民们满心疑虑:“贫瘠的土地能种出好桑叶?养蚕技术复杂怕赔本。” 为打消顾虑,当地政府推出 “保姆式” 服务:免费提供桑苗、给予蚕房修建补贴、技术员驻村指导、保价收购蚕茧。
如今,杨六济的桑园已达 56 亩,今年养蚕收入预计突破 12万元。“比外出打工强,还能照顾家里。” 他的笑容里满是满足。羊街村党支部书记杨啟高介绍“在县委、县政府桑蚕产业先建后补政策激励下,我们羊街村养蚕户从10多户发展到278户,其中脱贫户80户,种桑面积5730亩,产值达200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5到7万元。”
羊街村的蝶变,是猪场乡 “一乡一品” 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该乡立足山区实际,以 “党支部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模式,推动桑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通过统一规划桑园、建设标准化蚕房、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提升了蚕茧质量和单产。如今,桑园面积逐年增加,已覆盖全乡8个村屯,种植面积达9183.7亩,产值达4132万元,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隆林曾长期受发展条件制约。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扣生态优先理念,将桑蚕产业纳入县级 “5+2” 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市场开拓多轮驱动,推动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全县整合资金补贴桑苗、蚕房和蚕具,引进茧丝绸企业保障销路与价格稳定,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服务直达农户。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达6.39万亩,产值突破1.8亿元,覆盖全县16个乡镇,带动成千上万户农户增收,其中不乏脱贫户,桑蚕产业成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在羊街村,杨啟高正规划着蚕沙的循环利用:“收集起来加工成有机肥,再施回桑园,桑叶能长得更好。” 这种朴素的生态理念,与隆林桑蚕产业的未来规划不谋而合。该县正积极延伸产业链,探索桑枝生产菌棒、开发桑叶茶、桑果酒等副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
最后一批蚕宝宝即将完成使命,但隆林的桑蚕事业从未停歇。猪场乡猪场村新桑园已忙碌移栽桑苗,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以桑园的绿意和蚕茧的银光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编织更加绚丽的 “丝绸新梦”。
编辑:罗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