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移风易俗】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开幕 隆林“破千年牛礼”实践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日期:2025-10-30 08:31:15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 点击:0

10月29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开幕。当天上午,主会场活动发布了“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隆林各族自治县推行的移风易俗“破千年牛礼”实践成功入选。

隆林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长期以来深受丧葬“牛礼”习俗异化的困扰。按照苗族传统习俗,“牛礼”本是表达对逝者缅怀之情的重要仪式,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攀比之风。

不少家庭在办理白事时盲目追求宰牛数量和档次,单场丧事宰杀牲畜二十余头,花费动辄十余万元,形成了沉重的“牛债”负担,甚至导致部分脱贫家庭面临返贫风险。规范“牛礼”、推进移风易俗,成为当地群众的共同期盼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面对这一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隆林立足实际,以规范“牛礼”为突破口,创新推行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队伍、统一监督、统一保障的“五个统一”工作法。当地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优势,出台了广西首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明确规定除直系儿女外,其他人员不再宰杀牛、羊、猪等牲畜进行祭祀,主客双方所用牲畜总数不得超过3头,并相应降低宴席标准。

为了让新规落地生根,该县通过群众大会、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组建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党员及寨老组成的移风易俗劝导队深入村寨开展宣传引导。同时,将“牛礼”标准纳入村规民约,明确违规处理措施。在办事流程上,将传统白事流程由10余个环节精简为5个,治丧时间不超过5天;婚事方面则严格规定彩礼不超过3万元,迎亲车辆不超过6辆,倡导宴席不攀比排场。

该县180个村(社区)均组建了红白事理事服务队,吸纳村干部、党员、寨老等成员1122名,每支队伍不少于5人,通过培训使其成为移风易俗工作在基层的坚实支点。这些服务队伍全面推行“三包”责任制:包流程指导、包矛盾调解、包标准监督。各乡镇还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方式,如建设红白事馆、统一采购炊具、配备桌椅设备等,进一步便利群众办事。

为确保工作落实,该县构建了“纪检监察牵头、多部门联动、县乡村贯通、群众参与”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督举报机制,对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通过强化组织、法治、资金及人员保障,系统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

经过不懈努力,隆林的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4年当地平均每场白事支出降至2.7万元,较2021年下降68%,户均减负5.2万元,流程精简50%,人情支出降低35%。截至目前,累计劝阻大操大办白事4407起、高额彩礼213起,少收彩礼1010万元,共为群众节省开支9750.07万元,切实防范了因婚丧返贫的风险。

更为可喜的是,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因“牛礼”引发的纠纷同比下降72%,村屯环境整治率达到90%,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如今在隆林,大操大办和“牛债”现象已基本消失,厚养薄葬、婚事新办蔚然成风,各族群众在共同践行文明新风的过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隆林“破千年牛礼”实践表明,推进移风易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要坚持因地制宜,深入调研、分类施策;要注重系统协同,构建多方联动格局;必须常抓不懈,推动有效做法制度化、常态化。这一成功经验为全国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