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德峨,给少数民族写一封情书
刚刚越过零点成为过去的正月初九,让我想起一个地方:德峨。完全可以想象,那里的苗族兄弟姐妹会度过一个非常热闹的民俗节日——跳坡节。我因为抽不出时间,而且今天天气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只是困在南宁,在脑海里面想象那里热闹的场景。我也想,去年今天我在那里拍摄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不如在这里发布出来,以示念想。
我第一次意识到少数民族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在2014年夏天,那时候我花一个月时间去了广西的融水、三江,接着沿着一条河流搭车到达贵州的从江、榕江、黎平、凯里这些地方,因为很多时候我是住在寨子里的村民家里或者民宿,几乎零距离与寨子里的村民家庭相处,充分感受到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无法阻挡的热情好客——很多前所未见的山野佳肴,以及还有但凡没有一点量,估计每天都让人找不着北的苞米酒。我在加榜梯田党扭村那晚,就曾达到七分醉,那一家人友善地停止敬酒,我得以保留颜面、收藏感动。
后来我多次前往贵州旅行,感受那边的淳朴与多彩。这两年有机会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一个培训项目,我便第一次前往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镇。在镇上感受民俗节日那几天,我估计把大腿都拍肿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南宁开车到那里需要将近5个小时,但是我去了好几次,依次体验了那里的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苗族跳坡节。我个人很喜欢一个地方融合了多种民族,就像一个国家融合多种宗教与信奉之类的,给人一种天下大同的感觉,人类和谐友爱的一种美好场景。不似当今境外天下,战乱纷纷......
去年的跳坡节主体活动是在德峨镇旁边的山坡上举行的,人们自发衣着盛装、精心打扮、呼朋引伴爬坡而上,去观看民俗活动与表演,这一过程或许比民俗表演本身更能给大家带来喜悦。我在那里并不是去拍新闻照,所以所拍摄的一些照片,都只是我对当地以及当地人的一种感觉与赞美,而不是记录一件事情。这是我所不及人(专业摄影师)的地方,也或许就是我的风格,我始终更喜欢以几乎隐身的方式,静静观看与赞美一个地方一个人——即便这种赞美语言或许只有我看得出意义。
我看见人们穿着不同民族的服饰去参加苗族的跳坡节。应该说,在德峨镇这个地方,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聚居在这里的多个民族兄弟姐妹都会在一起庆祝,这几乎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典范——而不是为了申报一块荣誉牌刻意摆弄出来的。另外,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在服饰上也有多种形态设计,光是苗族就分为好几个分支,需要在细节上去分辨,我也为此专门到隆林民族博物馆去学习,因为那些服饰真的太美了,少数民族姑娘和小伙子也很美,穿起来气质更上台阶。
一路上,我也会注意到人们在自发欣赏自己的美,以及,甜蜜的爱情点缀在人群中。这不仅仅体现在牵手或依靠,也体现在他和她之间的眼神。当然,当地人也会对我们这些显然是外地来的人投以友善的目光,还有目光里传递的对本民族的自信。这种向内的自信与向外的友善,是一种绝妙共存,虽不言语,各得愉悦。
我也会在镇上走一走,试图淹没在人群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感觉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节奏相对比较慢,对我来说,慢一点,才是生活,所以我喜欢。只是,作为一个外来的旁观者,我内心始终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点:没有外来的工业文明和服务业加持,村寨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就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卫生健康等等方面;但是外来的所谓的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则会冲击村寨里的民俗文化,再危险的是冲击文化之后侵蚀式冲击人们原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心灵。最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不发展旅游业,当地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就不会得到那么大的改善,但是旅游业经常过于强势的介入,则会改变民俗文化的原貌——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来都不去参加县城官方组织的旅游节,我只去村寨里参加村民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去年跳坡节,虽然县城里面也有隆重的官方活动,我到达县城的时候也已将近凌晨,但是我依然在夜色中再走一个小时山路到镇上,就是基于我对“醇正”的追求。
路途虽然遥远,我相信自己还是会忍不住在合适的时候前往德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人的喜爱,也会促发我走向更多类似于德峨这样的地方,尤其是在这些地方在未被过度消费之前。德峨,是我的意外发现,如果更多像这样的地方得到引荐,我想我就可以更早一点到达。
放在最后的一张图片需要特别说明一下,那是距离德峨镇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一座留存在深谷里的百年老宅,通往那里的下坡路绕过好几座山,又长又弯又狭窄。我本意是去观摩老宅,遇到屋主一家刚好从外地回老家过年,这位小朋友礼貌大方地带领我参观老宅,最后一家人一定要留我吃了饭才“放行”,要不是当天需要开车返程,大概率也拗不过热情的主人,喝个几杯。当然,我也会同他们一家人拍了好几张照片,回到南宁之后很快冲印出来寄到这位小朋友的学校,由她代收交给家里人。
想一想,每一次独自旅行去到偏远的地方(包括在新疆库车那些没有游客到达的巷子里),总会遇见善良好客的当地人,带着我暂时抛开在城市里感慨“人性本恶”的常态,在村寨里面深切感受《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那真是莫大的一种幸福。
我自己也出身少数民族,遗憾的是在老家一带,已经完全感受不到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甚至母语里面也掺杂着好多西南官话。但是,就像我会更喜欢前往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这些地方一样,我对德峨这样地方少数民族的喜爱与赞美,估计会一生不变。
编辑:黄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