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洪灾当前显担当,党群共筑防洪堤——广西隆林电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抗洪抢险记
自2025年6月26日起,隆林各族自治县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新州河水位不断上涨,逐渐逼近警戒线,敲响了防汛抢险的紧急集结号。广西隆林电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深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迅速成立防汛抗旱“包保”领导小组,明确各领导职责分工,同时果断启动防汛预案,全面进入防汛应急状态,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接洪水的挑战。6月27日起,隆林县域内冷水河、新州河等多条河流水位暴涨,洪水如脱缰野马般对公司下辖的11座电站造成严重冲击。面对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洪水较量的生死考验,公司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以“汛”为令、闻“汛”而动。
冷水电站:科学调度筑防线,精准施策保安全
6月28日,咆哮的洪水直逼该公司冷水电站厂房,严重威胁厂房安全。冷水电站迅速启动防汛预案,但人员短缺的问题给抗洪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阻碍。正在站内抢修设备的检修班得知情况后,迅速伸出援手。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统筹全局,调配人员与车辆,分别第一时间赶赴各受灾电站指挥抗洪救灾工作。同时果断下令打开各站坝首泄洪闸,通过科学泄洪,有效减轻了上游电站的压力。在冷水电站,全体人员不顾雨水浸湿衣衫,不惧洪水汹涌,全力抢险。有的奋力搬运沙袋加固堤坝,有的密切监测水位变化,有的及时运送物资,大家齐心协力,争分夺秒,有效遏制住了洪水的凶猛势头。
6月30日清晨,冷水电站班长潘星剑接到水工紧急报告:距离坝首上游200米处,一棵大树倒伏在河中央,严重危及坝首安全。潘星剑立即与副班长赶赴现场勘察。经确认,倒伏大树横亘河道,随时可能因水流冲击对坝首结构造成不可逆破坏。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抵达现场指导制定解决方案。
冷水电站开展河道清障工作
冷水电站及时组织起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清障队伍。面对湍急水流和复杂作业环境,清障人员不畏艰险,采用分段切割、逐段清理的科学作业方案,争分夺秒开展清理工作。尽管遭遇水流冲击导致树木位置变动、流动切割作业难度大等重重困难,但他们凭借专业技能和顽强毅力,迎难而上。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清障队伍顺利完成倒伏树木的清理任务,成功消除重大隐患,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泥浪电站:全员奋战显担当,齐心协力渡难关
7月1日,泥浪电站遭遇水淹厂房。凌晨4点50分,泥浪电站值守人员发现即便所有抽水设备全力运转,水位仍持续上涨,洪水已漫上基坑。班长王正富临危不乱,立即下令三台机组停机,并将情况汇报至公司集控中心。5点10分,三台机组全部解列停机。后勤人员迅速对冒水严重的垃圾池旁排水沟用篷布板子进行堵塞,阻止洪水涌入厂房。然而,厂房水位依旧攀升,河床水位上涨迅猛,河水即将翻过窗户涌入厂房。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工作,启动撤离预案,组织全体值班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后勤人员在撤离前,有条不紊地将35kv大树脚线305开关、35kv泥新II线304开关跳开,并关闭厂房所有设备交、直流电源开关,确保人员安全撤离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设备受损风险。
泥浪电站水淹厂房受灾情况
7月2日上午,洪水不再上涨后,公司紧急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抗洪救灾先锋队,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现场统筹调度。为排除厂房积水,公司紧急从外部接电线,引电启动抽水机抽水。在党员的带领下,干部职工们积极响应,有的手持铲子铲除淤泥,有的互相配合连接抽水机,全力投入抗洪救灾工作。
公司抗洪救灾先锋队在泥浪电站合力连接抽水机抽水
者隘电站:多管齐下抗洪灾,抢险复产不停歇
者隘电站是处于三条河流(那落河、梅达河、达甘河)下游的第一个电站,6月28日河水超过警戒水位后,返灌进厂房,大量杂草、树木、砂石顺流而下,堵塞拦污栅,导致发电机组无法正常运转。电站紧急安排人员下水进行捞渣作业。此时,水流湍急,漂浮物众多,给捞渣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电站职工们不惧危险,穿着救生衣、佩戴安全帽与安全带,利用捞渣机、网兜、钉耙等工具,对拦污栅杂物进行打捞,经过连续两天的奋战,拦污栅前的杂物逐渐被清理干净,水流恢复通畅,发电机组得以重新正常运。
7月1日晚21点40分,因连日特大暴雨,者隘电站渠道泄洪坝往压力前池70米处突发边坡塌方,泥石流堵塞渠道导致断流。公司领导连夜协调队伍进场抢险,者隘电站班长带领本站职工及坝后电站支援人员,对多处塌方点展开“地毯式”清理。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职工们肩挑手扛搬运石块,经过昼夜奋战,渠道逐步恢复通水能力,力争以最快速度恢复电站生产,将公司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者隘电站连夜对塌方点进行清理
目前公司抢险救灾形势仍然严峻,除了上述受灾特别严重的电站继续抢险外,在梅达电站前池、布东电站坝首、沙梨河电站渠道等场所都活跃着公司干部职工抗洪抢险的身影。公司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也将继续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后续的清淤、设备抢修、隐患排查和恢复生产工作,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尽快恢复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守护职工生命安全和国有资产安全。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