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非遗传承里的民族团结密码 ——隆林新州第三小学用非遗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日期:2025-06-11 17:34:38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仁雄 韦德华 点击:0

近日,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非遗与学科融合传承”案例入选广西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他将地方世居民族的文化基因融入教育实践,正是新时代“两个结合”的生动注脚,为非遗在教育场域中激活文化基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鲜活样板。

广西三月三团结歌飞扬.jpg

广西三月三团结歌飞扬

从文化共生里看见民族共性

这所拥有2370名学生的校园里,壮族1378人、苗族274人、彝族57人…… 各民族学生在山歌对唱、八音合奏中增进交融。自 2016 年挂牌 “壮族山歌传承基地”以来,学校构建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承体系,不仅设立壮族八音坐唱、苗族蜡染等传承工作坊,还挖掘彝族古歌、仡佬族童谣等非遗资源,形成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教育生态。

特色体操.jpg特色体操

“学校的课间操,我们跳的是融合了壮族八音舞、苗族芦笙步的特色操。”校长韦德华介绍,学校特意将不同民族的学生编入同个非遗社团,“各族孩子之间相互学习各族的文化,这种文化互动自然催生了文化认知,增进民族团结的情感。”

非遗传承成为民族团结认知桥梁

“同学们,谁能用本民族的调子唱《悯农》?”在二年级语文课堂,一场跨民族的诗歌吟唱正在进行。壮族学生用“南盘江调”、苗族学生用古歌、汉族学生用快板演绎同一首诗,不同旋律交织成奇妙的和声。美术课上,老师一边展示教具,一边询问“壮族织锦与苗族蜡染图案都有万字纹,说明什么? ”老师的提问引发同学们讨论。学生的发现 ——“各民族对美的认知相通”,揭开了“文化共性教学法”的意义,让民族团结教育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认知。

多民族联合演唱.jpg多民族联合演唱

在教育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新州三小创办的“文化基因解码教学法”,还通过内培外引方式,打造“双语教师+非遗导师”团队,持续挖掘各民族非遗中的数学智慧、美学共性,将民族团结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认知过程,打破了传统非遗教育的展示型窠臼,让古老智慧真正培育出新时代民族团结之花。

从非遗进校园到社会的传承涟漪

校园的“民族文化体验日”里,五色糯米饭,蜡染制作技艺,草编技法等相交相映。社团中,汉族学生教其他民族伙伴下象棋,后者回赠民间故事……在学校带动下,教师组成“民语传承团”,让彝族的古歌和仡佬族童谣重新响起;“民族团结家庭作业”使 200多个家庭结为“文化亲戚”等。

“现在我用山歌唱着《悯农》,奶奶一学就会了。”壮族学生罗国瑞告诉记者,“小手拉大手”让文化认知延伸至家庭与社区,成为不同民族家庭联结心与心的纽带。

“最初担心非遗会占用主科时间,没想到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山歌唱古诗》课例综合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歌词旁用蜡笔绘制的小太阳、禾苗等图案,见证着文化与知识的双向激活。2020年,师生创作的八音坐唱《赞天使》登上央视科教频道,用铜鼓与马骨胡的旋律向逆行者致敬,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非遗连接着民族记忆与未来共同体

“非遗传承的本质,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韦德华说,当他们能熟练运用本民族文化,又尊重欣赏其他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的种子就真正生根发芽。

八音坐唱.jpg壮族八音坐唱展演

如何让千年非遗不被时代淘汰?新州三小这样做:将壮族山歌与AI对话,苗族蜡染与数字设计结对,使传统穿越时空,闪烁在新征程发展道路上;持续推动“三交三融”育人体系,增强校本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育强专业传承力量;与贵州、云南的民族小学联合发起 “跨省区非遗传承联盟”……

在推动非遗创新的进程中,学校其实也面临挑战: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文化本真性?该校将继续完善“校本非遗数据库”,要求所有创新作品必须标注原始文化元素来源,确保创新不失根,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代代相传。

新州三小把非遗从“博物馆式保护”转向“生活化传承”实践,通过学科融合激活了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将持续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新篇章。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