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土地的托举

日期:2024-12-03 09:59:00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林秀芝 点击:0

托举土地的,土地亦将她托举——题记

 (一)

我低估了舅舅的记忆力。

至少有十多二十年了吧,我都没见过舅舅了,还以为他不记得我了,谁知他看了看我不假思索就叫对了我的小名。

走进果园,远远看到舅舅的时候他正蹲在刚垒起的土灶边退鸭毛,那侧脸的轮廓告诉我,舅舅怕是有六十多岁了吧?一问,舅舅却说七十三了,舅舅居然七十三了?七十三岁的概念,不应该已是老态龙钟、蹲在家门口喂喂鸡撵撵狗的模样吗,舅舅居然还能天天早起到果地来帮忙,着实难以置信。

在一旁歪着水桶倒水洗豆芽的舅娘说她也六十九了。这我信,舅娘看起来比舅舅显老一些。

舅舅话少,舅娘健谈,看到我,舅娘便竹筒倒豆子般讲起表妹于轩来:“自从2012年背着才几个月的孩子回来种桑养蚕就像患了‘疯魔’病一样,养蚕三年没赚到钱不说,还亏了几万块,劝她回县城去带娃娃上学,抽空找个零工打打算了,偏不听,这几年又迷上种百香果,说恁肥的地丢荒了可惜。我和你舅舅又不能看着她一个人折腾,只能拼上这条老命,能帮一点是一点……”

我问于轩百香果种了几年,她说:“19年开始种的,今年已经第六年了,原先种的是紫皮的,但口感不行,不好卖,后来改种黄金百香果了才好一些,今年这个是‘钦蜜九号’,品相、口感又更好。”说罢又催我们摘果吃:“姐你们尝尝呀,看味道如何。”我遂摘一两个掰开来吃,果然饱满多汁又清甜爽口。

趁大家拍照的空档,我独自沿着地埂逛去,果园在这个石垭子里边,虽四面环山却也还算平坦,一条机耕路从中间穿插而过,方便了田间的管理和运输。我问过果园的面积,舅娘说这片地有三十来亩。今年雨水充沛,果子结得好,收益应该错不了,可杂草也十分葳蕤,此间几个工人正蹲在地里用镰刀清理那些杂草,几十亩地就靠人工这么一镰一镰的割,怕是上一轮还没清完下一轮又该长高了,于轩完全可以也用农药和除草剂的,可她不,她偏坚持采用农家肥和人工除草护理,她说她一定要种出最放心环保的百香果。显然她做到了。

大家拍了现场的视频、图片发到网上,立马就有人咨询、下单。看得出顾客更看中的就是这原生态的种植和管理模式,对于轩来说固然赚的没有别人多,但“夜晚睡觉都安稳。”她说。

(二)

80后的于轩只读到中专,中专一毕业她便与成千上万同龄人一样到“外面”闯荡去了。到过省城、去过广东、在县城做过小个体,说不上颠沛流离,但个中滋味也体验了不少。

于轩决定种地还是缘于一次回家过年。

我们老家有个风俗:嫁出去的姑娘每年的大年初二那天都要回娘家拜年,可是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时兴出去打工,很多姑娘就嫁得远,几年才能回一趟娘家,于是就提前回来在娘家过年。于轩也一样。

我们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环境,很多岩溶洞窟就隐藏在那一座座高耸的大石山里,村里一辈辈的年轻人每年的这天都要结伴去“赶岩洞”。大家带上手电筒或竹篙做成的火把,浩浩荡荡向山里进发,山里的每一个溶洞有着各自奇葩而形象的名字:什么“朝天洞”“穿洞”“猫耳朵洞”……数不胜数,洞里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让人眼花缭乱、形似到逼真的“梯田梯地”层出不穷,有的洞里还有暗河,即地下河,举着火把照去,汩汩流淌的河水白花花的清澈见底,有时还看见小鱼虾游动。从岩洞出来时每个人的怀里都抱着一两个亮晶晶的石头墩子,稀罕得。

于轩他们那个寨子靠背的山上就有一个叫“龙斗公”的大洞窟,大意是“龙首”的宫殿,里面足可容纳上千人,据说江同寨原先就是住在这个洞里,之后才搬出洞外。

那年于轩他们又回娘家过年,年初一照例和寨上人去“赶岩洞”。赶完岩洞回来经过石垭子的时候,于轩见有不少被撂荒的土地,就心想:这些可都是上好的地呀,怎么就丢荒了呢!此情此景令于轩五味杂陈:自己的父母一天也不曾舍得离开的土地在别人那里怎么轻易就丢弃了呢!

从娘家回县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于轩常常心不在焉,最后还是爱人戳破了她的心思,他说她是一个心存土地情结的女人,不适合喧嚣的城市。爱人正好熟悉农村产业调整的一些相关政策,便鼓励她回老家发展。

于轩的老家江同寨子人家密集,一家屋檐接着一家屋檐,串门都要侧身才能通过,后来各家各户人口增多,80年代农村改革开放后,那些兄弟多的人家就有一两个搬到一公里外叫做“滑石板”的石垭子去另立门户,时间一久,竟成了“石板新村”,于轩家就在石板新村里。

“石板新村”宽绰开阔,家家有宽敞独立的院落,有的人家便养起了鸡、鸭、兔子,有的养起了牛、羊。去石垭子种地也不远。大概零几年的时候有户人家就在石垭子种黑玫瑰李子和油桃,大获成功。于轩的桑蚕地就在那里。

于轩是2012年回村种桑养蚕的,那时他们的孩子还未满周岁。

回家当晚于轩就跟父母亲说想用家里的地种桑养蚕,父亲虽心有疑虑但还是爽快答应了她:“我们家最好的地就是石垭口那两块,加起来有五亩这样,你就先拿那两块做实验吧,东寺水淹地两亩种苞谷喂鸡猪也够了。”于轩知道那是父母给予她的最大支持。

万事开头难。虽说父母亲这一点头,地的问题就解决了,可除了地,其它都还是一片空白,种桑养蚕不是种两块地的苞谷、养几只鸡几头猪那么简单随意,是需要具备专门的技术和技能的!

“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技术,那就学呗!于轩先是叫爱人去县里的新华书店找资料,爱人果然给她买来了一大摞相关书籍:《蚕桑种植与护理》、《蚕房构造》、《蚕桑病虫害防治》……于轩一边准备一边学习:“依葫芦画瓢,可以画两个。”

前期工作准备就绪,接下来要雇请人工清理地块……父母看着女儿忙前忙后却帮不上忙,也心慌焦虑,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好在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朝前推进。

第一年于轩用自家的五亩地当实验,终因技术尚浅,两批蚕茧毛收入才5000多元——严格来说谈不上“有收入”。

要想有收入就得扩大规模,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从第二年开始于轩大胆放开手脚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从各方筹措了30万元资金(其中有5万元是国家“农村妇女创业免息资金”申请得来的贷款),建起一个300平米大蚕房、一个60平米小蚕(育种蚕)房。

为了更扎实地提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于轩多次参加县农业局下派的各种技术培训活动,到过平果、宜州、四川省宁南县等桑蚕产业成熟地去学习取经。通过学习,她领会了“养好小蚕(蚕种)七分收成”的道理。学成回乡后她更加注重对小蚕的精心培育,也日渐成为技术过硬的小蚕繁育户,并吸引周边乡镇如德峨、隆或等不少种植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跟她购买小蚕。仅2014年,于轩就向周边乡镇供应小蚕160张,加上她自己养的60张大蚕,年总产值就达到了12万元,纯收入6万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于轩把村里的养蚕户召集起来成立了桑蚕合作社,25户合作社成员中就有12户是贫困户。

为了保障每个养蚕户都得到切实的利益,于轩给自己立下硬规矩:第一,技术跟踪到位。第二,培育好的小蚕优先发给农户。第三,病蚕不发放、瘦弱蚕不发放。第四,农户可先拿小蚕去养,收茧后再付给她蚕种钱。如此,养蚕户才敢放心大胆去养,一年下来每户都有三大几万的纯收入,贫困户也由此脱贫。

不论桑蚕养殖户家多远,只要碰到问题,于轩必定亲自到现场了解,始终以想蚕户之所想、急蚕农之所急为己任,也正因如此,她先后被自治县党委、自治县人民政府以及上级相关部门授予多次(项)荣誉称号:“2011-2012年度种桑养蚕工作示范带动户”、“2014年度种桑养蚕先进农户”、“2011年-2014年百色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因为众多荣誉加身,于轩更感肩上担子的份量。坚持劳动致富、坚持带领乡亲们勤劳奔小康已经成为她心中义不容辞的责任。种桑养蚕的时候她带领乡亲们种桑养蚕,后来改种百香果,于轩同样带着乡亲们一起种百香果,一样还是合作社模式,一样的仍旧技术帮扶、寻找和打开销路。自2018年调整为以种植百香果为主至今已是第七个年头,于轩百香果基地始终坚持走绿色环保的种植模式,坚持施放农家肥料、不喷农药不施化肥,已经成为“克长于轩百香果”的品牌特征......

(三)

“刚才我们拍照的时候见好些人蹲在地里扯草,效率也太低了,而且一个人工一天没有个一两百人家不会干的吧,成本是不是太高了?”一个同伴问于轩。

“一直都是这样的,原始的耕作和护理虽然效率不高,人工也不菲,但也只有这样种出来的果子才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果品呀,换来的才是产品的高品质和健康的保证,赢得的是客户的真正信赖,我们的百香果之所以卖得这么好,其实更多的‘广告’还是客户帮着宣传的,所以,值了。”于轩的脸上释放出十足的底气。

十一月中旬,于轩的“钦蜜九号”百香果全部采摘售罄,她给我发来信息,说利润比去年又多了将近三万块。”

真为她高兴。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