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介廷乡:打好“调解+”模式组合拳,构建全域式人民调解新模式
村法律顾问开展命案防控工作宣传
近年来,介廷乡党委、政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打好“调解+”模式组合拳,不断探索构建全域式人民调解新模式,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调解+网格”,筑牢基层稳定防线
构建“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工作机制,将“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解决”,努力实现纠纷排查无“盲区”、调解服务“零距离”的目标。介廷乡党委、政府将全乡104名网格员全部吸收到8个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任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网格巡查、网格预警持续发力,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的矛盾纠纷线索,实现排查化解全“网”联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2021年至今,全乡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548件,调解成功524件,成功率达95.6%。
“调解+五老”,用情彰显调解温度
“五老”主要由离退休老干部、农村老党员、退休村干部和退伍老军人组成,这些老人有文化、有威信、懂政策、懂法律,且在群众中说话公道、主持正义,会做群众思想工作,深受群众爱戴和敬佩。
“五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模式调解村里矛盾纠纷。“走出去”就是村里的几名老同志分别到各片区了解村情民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把平时出现的小矛盾、小纠纷,如邻里之间的口舌之争、鸡毛蒜皮的小事及时化解;“请进来”即每月定期把各社长召集回来,详细了解各片区存在的矛盾纠纷情况,并对各社长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调解能力和提升调解技巧。同时,对处理过的矛盾纠纷进行回访,倾听群众的反馈意见,看看是否存在反弹迹象,将矛盾纠纷彻底化解。
在闲暇之余,“五老”不仅可以把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传给年轻人,还能与年轻人的思维相结合,更灵活地开展工作,“面对面”“背靠背”“讲故事”等调解法便是他们相互交流总结出来的常用矛盾纠纷调解方法。
四年来,在这些“和事佬”的帮助下,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5余起,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广大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调解+普法”,着力提升调解质效
坚持“以法促调,以调促宣”,加强对调解典型案例的总结和宣传,做到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
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对调解案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宣讲,降低了当事人因同类问题再次发生违法侵权的概率,把法律宣传教育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过程,促进群众形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形成“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
近四年来,在调解案件中普法1000余次,宣传受众3000余人,真正实现以法促调,以调促宣。
“调解+法律顾问”,推进多元矛盾纠纷化解
从“挂名上墙”向“坐堂问诊”转变,变“被动化解”为“主动化解”。村法律顾问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采取政策宣传、情绪疏导等方式,切实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推动矛盾化解在前端,构筑坚实的“第一道防线”。
法律顾问与专职人民调解员共同对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各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情况熟、威望高的优势,结合法律顾问自身法律专业优势,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组好“配合局”,提高了化解成功率,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发挥多元化解优势,变“任务化解”为“效率化解”。
2021年以来,联系挂点法律顾问到乡、到村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讲60场次,参与各类纠纷调处21件,推动纠纷问题“案结事了”,基本实现“大事不出乡”。
介廷乡党委、政府通过构建“调解+网格”、“调解+五老”、“调解+普法”、“调解+法律顾问”人民调解新模式,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夯实根基。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