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道南沟”里蚌声响
道南沟是家乡的一个小地名,在我老家一一隆戓镇滴岩村龙卧坝的南部,人称“道南沟”。
道南沟属于泥山,座座山坡苍翠葱绿,绿意盎然,青㭎木冬瓜树间杂着翠竹林以及桐果、野梨、野李、野桃、山苍子树和叫不上名字的藤蔓、野草、野泡、野花组成了山的绿色,还有淮山、野参、黄芪等名贵药材,山谷的河流有鱼,有虾,有石蚌,“道南沟”草场宽阔,每一座山都绿草如茵,是一个牧牛的天然场所。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我家养有生产队的五头水牛:每头牛生产队每天开给一个工分,牛畜粪便还按斤开给工分。由于老家是石山,缺乏牧牛的草场,“道南沟”离我家百多公里的路程,自然成了牛群赖于生存的场所。每到寒暑假,以牧牛为主要任务的我便与四、五位小伙伴集合十多头牛,将牛群赶往“道南沟”放上一、二个月,让其自己找草吃,找窝歇息,人就在家完成家庭作业或做家务,一、二个周后再到“道南沟”找寻牛群。
“道南沟”是高寒山区,一年四季都有浓雾缭绕,我们在牛的脖子上套上铃铛,一到牧场就凭铃铛的响声找到牛群。牛也通人性,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山头大声喊叫“牛来”“牛来”,牛群便自动聚集到人的身边,喷鼻甩尾,憨笑亲热,我们主要检查一遍每头牛的肥瘦和进食状况以及是否被山蚂蝗潜入身体的情况。每见牛群安然无恙,就打道回府向家长报告。每次完成“找牛”任务后,就会得到家长的奖赏一一吃一歺好的饭菜,有钱的家长还赏给几角买连环画或其它书籍的钱。
少年时的牧牛生活让我懂得了一些人生的道理:一是人要和牛交朋友,熟悉牛的生活特性,人要根据牛的特性来放牛,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都要让牛有鲜草饲养,不能只吃苞谷壳,谷草等老、干饲料。在草场生活一段时间后,又要撵回家喂上一两天的热暖盐水,山上的旱蚂蝗比较多,容易从牛的口腔鼻孔侵入牛的体内,一段时间后要撵回家用特制的方法将蚂蝗从体内诱出灭掉,以保证牛的健康;二是人要多给牛予温馨安抚,平时不要动不动就鞭子棍棒石块等硬物侍候,送到草场后要综合考虑牛的饲草、饮水,遮阳、躲阴、防雨等环境条件,让牛群在山上生活得舒心惬意,让其时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时间长了,牛就会自然地通人性,服从指挥和调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南沟的坡缓斜婉延,植被中蕴藏着丰厚而取之不尽的物品:那自然倒于林中的木材上生长的云、木耳,满山遍野的土党参(民间称“奶浆根”);野生的地瓜、野泡、野李、野桃,满山随处可见淮山,竹林中的竹荪等山货物品都很值钱。附近隆或、介廷、岩茶等几个乡的村民逢圩便背上背蔸,拿上锄头等工具进山几天,便有大的收获,整年的家用小钱也都解决了。
住山靠山小富弃穷的乡亲们深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对生存的重要性,他们注重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如高树上的鸟窝不得乱掏乱毁,鸟群不得惊忧;生长木耳云耳的木材不得乱捡;未长大的竹荪,土党参不能乱采乱挖;睛天不在林中山上生火。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道南沟”的生态。
“道南沟”几个山脚自然形成了三条河流,河水清澈亮丽,乡亲们不在河中拦坝截流,尤其不得用有毒的皂角树磨浆捕鱼捞虾,对于石蚌,不能随意骚扰,未长到2、3斤重的不捕食,无论春夏秋冬,早晨或晚间,人歇息在高坎处,聆听河里传出的“梆”“梆”声,就如同在欣赏石蚌集体演奏的大合唱“迎送曲”,让人舒展心醉,有时走近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无意中惊扰了树上的鸟群,鸟群便“轰”的一声展翅高飞而去,不久又“叽叽喳喳”地徬徨徘徊归回,一瞬间,鸟的高歌,鸟间的互相问侯,又组成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山间美声,令人难以忘怀。
这些鸟景蚌景,声景场景,只有“道南沟”才有,是“道南沟”独一无二的“天籁之音”。离开“道南沟”四、五十年了,都无福份在“道南沟”以外的地方享受到过。上世纪的1985年清明节,因介廷乡那桑村三湾屯的本家有喜酒,我乘侄子的车去吃酒,有机会顺便路过了一回“道南沟”。去时是中午,沿途仍见风景秀美,林荫遮天蔽日,车在新修成的林荫道上穿梭,凉爽穿身透心,不时见林中有群鸟惊飞掠过太空,舞之蹈之,盘旋呼唤,大鸟护卫小鸟于树顶练习舞功唱功,一曲曲似钢琴如琵琶、二胡的“天籁之音”在蓝天白云下奏响,这是近五十岁的我欣赏到的人间美景。吃完酒,天已暗黑。我们拒绝了挽留,又原路返回,由于“道南沟”处于高寒无人烟之地,浓雾之下,汽车探照灯无意照见三头黄猄、两头野猪和一群野兔在路边矮草地觅食嬉戏,见有车来,远远地就四处往林深处逃窜。我们很高兴,在“道南沟”还见到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荣幸啊!不久,又听闻公路下方不到200米处的水沟传来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的石蚌声,远听如演奏大合唱的“爵士鼓”,近闻又像农家做白事时敲打的“铰铰”声。下车走近一看才知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我们放牛时的“牛滚塘”,一个宽5米,长10米的积水塘,四周有近8、9米的滩涂湿地。只见四周都是鲜活的石蚌。
一个不起眼的“道南沟”,几十年后不但末衰弱,而且越来越好,越来越生机勃发,生态环境越来越令人骄傲和自豪!告别“道南沟”已四五十年了,“道南沟”经历了沧桑变化,但村民爱护环境的心没变,我们相信:“道南沟”的石蚌蚌声将会在村民的保护下,源远流长,从山沟响到村寨,从南响到北,再从村寨响到城市!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