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隆林2项非遗技艺在《非遗里的中国》栏目亮相
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主要居住着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他们携手奋进新时代,共同创造着美好生活,其历史文脉传承颇具特色,孕育滋养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0日晚,《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八点黄金档播出,隆林彝族传统烤茶技艺、隆林苗族山歌等2个非遗项目闪亮登场,展示多年来隆林对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
隆林彝族传统烤茶技艺展示画面
隆林彝族传统烤茶技艺,是居住于隆林境内的彝族祖先自云南迁徙而来时,带来了他们古老的烤茶技艺,主要盛行于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八科村团石屯及其周边村寨。居住于隆林最高峰“斗烘坡”上的彝族人民,常年饮用自家手工制作的古树茶,沿袭着传统的烤茶技艺。采摘古茶树鲜叶,经炒茶、揉捻、发酵、烘烤等流程制出茶汤。茶汤金黄剔透、清香四溢,有除湿驱寒、暖胃去病、清心明目等效用。2020年,隆林彝族传统烤茶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谈及制茶,隆林彝族传统烤茶技艺传承人黄子芳娓娓道来,他介绍说“同一棵茶树采下的茶叶,经不同的工序,可制成红茶、绿茶、白茶、普洱等品类,但是红茶的制作,步骤比较多,而绿茶的炒和揉都在锅里进行,一直炒到干燥,一步到位;白茶则是把鲜叶在簸箕上摊开荫干,直接成型。”
隆林苗族山歌展示画面
隆林苗族山歌是基于苗语多声调的语种而丰富多彩,其旋律很大部分都是依其歌词的语音和语气发展变化而来,在苗族各支系语音和语调的差异中,将生活状况、时代变迁和音乐内容融合而生,就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 根据内容,隆林的苗族民歌主要分为叙事类和歌谣类两大体裁,其中叙事类内容包括叙事歌曲和祭祀歌曲,而歌谣类主要是用于苗族人民之间互相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其曲调高昂,具有一定合唱的性质,深受群众喜爱。
在《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的录制中,隆林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了大量工作,从前期项目遴选、资料整理、逐级推荐到后期多次踩点走访并协调项目参加实地录制,历经紧张筹备,才把两项目非遗技艺呈现给全国观众。
近年来,隆林积极抢抓文化创新性发展重大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品牌活动、扩大宣传维度等举措,全力构建非遗系统性保护体系。截至目前,隆林共组织申报并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19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项;全县共有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73人。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