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隆林:“千万工程”发力 乡村展现盎然生机
历经一段时间的努力推进,隆林各族自治县通过抓好乡村农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让“千万工程”经验学习成效初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
自“千万工程”经验学习活动启动以来,隆林积极整合资源,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通过加强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河道清理等举措,乡村环境增“颜”提“质”,曾经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画卷般展现在人们眼前。者保乡同福村庭院干净整洁,群众还在旁边圈起了“微菜园”,铁艺栅栏围绕菜园既美观又具有隔离和保护功能。屯间小道平整美观,围护栏上的水泥花盆装饰上写着“福”字,设计融入同福村特色和自然元素,与周围环境呼应协调。墙体绘画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将艺术融于乡村生活,勾勒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走进该乡江同村,路边随处可见的三角梅在繁枝绿叶中显得格外耀眼,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让江同路边、河边,步步皆是景色。村民自己动手设计的网格状、竖条状、横条状等形状的围墙,也成为村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桠杈镇龙歪村原本单调的白色院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农耕彩绘,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家各户“微菜园”里的农作物从制作精美的围栏镂空中生长出来,那一抹抹充满生机的绿色,展现了龙歪村推进幸福生活的向上动力。
看着一天天变美的村庄,者保乡群众陆彩逢表示,环境好了,心情自然也会变好,对乡村振兴的信心也更足了。
产业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借助“千万工程”经验学习的契机,隆林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桠杈镇纳贡村党员率先垂范,带动群众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发展果蔗种植,目前,全村共有217户村民种植果蔗,种植面积达2010亩,辐射带动脱贫户57户234人,2023年总产值突破2100万元,种植农户户均年收入超过9万元。由于果蔗汁多皮脆、味美甘甜,产品深受云南、贵州等外地客商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果蔗产业现成为了该村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干群合心共创幸福的场景不断在纳贡村上演。2023年,纳贡村部—纳贡村常巴屯河段荣获自治区年度第二批广西幸福河湖称号。
去年以来,蛇场乡8个村投入44万元用于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项目。该乡蛇场村村集体种植烤烟97亩产值27多万元,带动65名村民增收近18万元,被命名为百色市“产业兴旺红旗村”。
2023年以来,隆林聚焦特色产业,统筹推进全县农业产业高效发展,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家庭农场6家、绿色食品9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2.32%。
同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也焕发出了新气象。全县8277名党员干部签名承诺,带头遵守移风易俗等有关规定,做倡导和践行文明新风的表率。310支县乡村文明志愿服务队纷纷走村入户,着力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之事。180个行政村(社区)都结合实际,制定了本村的红白事标准。
党建引领的加强,“积分制,清单制”的推广,简办文明新风的倡导,让乡村治理不断走深走实。平班镇通过“五个统一”工作法为群众节约开支43.4万元。克长乡通过召开移风易俗群众会议182次,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1597份等方式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沙梨乡通过丰富活动载体,营造移风易俗浓厚氛围,节日期间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篮球比赛等活动受益群众300余人。
如今,各村处处能感受到文明的气息。干净整洁的街道、摆放整齐的垃圾桶,彰显着村民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村中的文化广场上,时常能看到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红白喜事也有了新的风尚,大操大办的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简约而不失庄重的仪式。村里评选出的各类道德模范,也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标杆,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个人向上向善。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落实,不仅让全县16个乡镇的风貌发生了变化,还激发了隆林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更多人看到隆林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