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金钟山下“撵街”人

日期:2022-01-04 22:25:40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林秀芝 点击:0

都说“克长人讲话响叮当”,一点不假——响亮、干脆、直接,一句话出口像是一根钉子,钉下去就拔不出来。

乡政府所在地海长村四面环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环境,一座如倒扣金钟的山峰脚下,约38平方公里的坝子居住着汉、壮、苗、彝、仡佬等多个民族,往上追溯几代大部分先民均为外来的汉族,或经商、或逃难过来而后安家于此。

一方月牙湖,如一面镜子嵌在坝子的中间,湖水映着天上的白云、炊烟袅袅的村庄、远远近近的山峰,过去,湖里的水可以解渴、可以淘米、可以洗菜,娃娃们在里面凫水、捉鱼、摸虾,更重要的是仰仗它去灌溉农田,或许出于敬畏,自古人们就叫它“海子”,海长,亦由此而来;曾有外地人轻蔑道:“屁大点个鱼塘,也敢叫‘海’子,没见过世面。”

说这话的人不了解海长。

海长坝子虽较为平坦,但周围全是大石山,甚至连一条河流也没有,千百年来都是看天吃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一股春风吹遍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调动海长人的劳动积极性,也激起了他们摆脱贫穷的愿望,如何分配剩余劳动力、如何使用剩余劳动时间成为可利用的条件,于是,如雨后春笋般,坝子上相继出现了在家门口做小生意的农户:开小卖部的、开粉店的、开碾米坊的、开油榨坊的,还有开染布坊、烧砖场、烧瓦场的……就像一夜之间园子里就盛开了满园的鲜花。而更多的人将目标放到了周边乡上的集市——为了更大地活跃经济,也是从那时起,农村集市圩日从集体经济时代的七天一圩(星期天)改回传统的六天一圩,全县范围内分成三个板块,每一个板块内相邻乡镇(包括设有圩场的村)的圩日各不相同,这样算下来每天都有一两个地方是圩日,就拿克长乡临近几个乡镇(村)的集市圩日来算,依次为:克长——(隔一天)岩茶(长发)——蛇场——隆或——马雄——克长,以此循环,除了克长圩日的第二天为空,其余每天都有集可赶。瞅准这个商机,很多家庭开始走“撵街”的路子,结伴到南宁、贵州、广州、浙江等大城市去进货:百货、布匹、成衣……应有尽有,进得货到家,或三五个、或五六个一起搭伙包一辆小货车撵街卖货,每天凌晨三点多钟起床,坐在装满货物的车上,奔赴临近的乡镇集市,摆好摊子,放开嗓子招呼顾客:“货在眼上,你好好看嘛”“一分钱一分货”“买卖不成仁义在”……一点不拖泥带水。下午六七点集市散场,收货装车,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十一二点。夏天的时候还好,一到冬腊月,起五更、睡半夜,顶着寒风出门,拖着僵硬的身子进家;遇着恶劣天气,泥滑路烂,车子坏、车轮子陷进泥潭爬不出来,只能在车旁烧火过夜……个中艰辛,不是亲身经历者体会不到那份滋味的万千之一。所幸的是,海长人骨子里有一种硬劲、拼劲,还有一股子乐观的劲头:“力气是个怪,今天用了明天在!”,这句话是克长人永远的口头禅,也是自我激励的永远“法宝”。

依托国家的富民政策,海长人用勤劳与智慧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村村寨寨旧貌换新颜,乡政府到场茆脚约一公里长的主街道两侧楼房林立,商铺满街,大小日用超市、家电专卖、家具专卖、摩托车专卖、电子产品、美发……因地理位置比较适中——东大门连接隆或镇垅岗村,南面与岩茶乡平班村比邻,西面与蛇场乡乐香村接壤,自古以来一直是周边乡镇商贸与文化交汇中心,一到圩日,隆或的竹(蔑)器、火炭,岩茶的茶油、大米,蛇场的高山水果……随处可见。卖完他们的产品,沿街转一圈,克长的豆腐、芭蕉芋粉、泡粑、米花、花狗仔、绣花背袋、狮子帽、枕头套……喜欢什么就把它装进口袋或背篼,欢天喜地结伴回去。

如今,乡级柏油路、村村通(屯级通)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小车、摩托车的普及拉近了地域间的距离,赶集不再需要人背马驮,无需包着早饭起早摸黑地赶路,家在岩茶平班的,开摩托车用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往返克长街上一趟。

海长的“撵二代”们赶上了更好的时代:只需在手机上一通操作,要进的货物清单即刻传到商家电脑屏幕,再等个三五几天,物流公司便把一应货物送到家门口,只须签单收货就好;每天早上七八点开着车去“撵街”,下午三四点收摊,回到家最晚也就五六点,晚饭过后觉得无所事事,男人们相邀着到村部娱乐室,爱看书的看书,爱下棋的下棋,爱打牌搓麻将的打牌搓麻将;女人们则学起城里人的模样——跳广场舞,也有组队跳正规舞蹈的,以“海魂”文艺队(海长村)为代表,队员们自掏腰包购置音响设备、服装、聘请舞蹈老师,除了自娱自乐,节假日她们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到各村屯去交流演出,参加过县里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比赛并取得名次,甚至还应邀到百色市右江区出演过节目,开阔了眼界。

曾经浊臭一时的海子也被重新整治,变成荷花盛放的美丽湖湾。

乘着国家深化改革的翅膀,海长人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取得了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获得感与幸福感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