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唉乃一声山水绿

日期:2021-10-09 18:23:18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蒋明来 点击:0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很喜欢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这首《渔翁》,苏轼也曾说柳宗元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首诗像苏轼说的一样“简古、淡泊”,却又有宁静致远的意境,抛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不说,仅就诗本身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而言,有人有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令人心醉。

也许《渔翁》所描绘的悠逸恬淡、自由安适的生活情景,跟儿时所处的环境和的所见过的捕鱼情景几近相同,所以看到这首诗立刻就能引起我的共鸣。小时候经常看到江面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各种船只,有的还是从遥远的地方远航而来,他们或朔江而上或顺流而下,有的运输货物,有的载人搭客,还有的撒网打渔。打渔的人就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样,捕鱼到哪就临时安营扎寨在哪,过着随处而居的浪人生活。他们有时候“夜傍西岩宿”,有时候在河滩草地搭棚支架,有的时候就干脆在渔船上“卧波听涛”。小时候所见的“渔翁”为了生活在打拼,他们没有柳宗元笔下的“渔翁”那般萧散自放,纵情山水,他们关心的是每天能打得到多少鱼?什么时候能结束漂泊无定的打渔生活?

据族谱记载,我们祖辈也是从远方打渔迁徙而来,到了老家所在的地方后,发现那里良田沃土、水草丰美,是理想的宜居之地,于是就决定在老家定居扎根。据说,祖辈们沿途过来的时候饱经磨难,他们一方面要同大自然作斗争,另一方面还要防备沿途的强盗土匪,所以每到一处都提心掉胆,稍有不慎都有可能把命搭上,可以说祖辈打渔迁徙的过程也是生死考验的过程。老家不仅是一个宜居的好地方,同时也水路运输的重要中转点,南来北往的客商都会云集在那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老家设立了巡检司,让昔日山高路远、强盗出没的偏僻山村恢复了管理秩序,家乡也由原来的小码头变成了后来的小集市,山村从此从偏远荒芜变得生机繁华。正由于家乡地处于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利用它运输战略物资,因此把铁蹄也践踏到了我的家乡,家乡饱受了日本鬼子的蹂躏,有的群众为了阻止日本鬼子的侵略甚至献出了生命,湘江也因此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奔腾不息的湘江不知道流淌了多少年,它饱经了岁月的洗礼,有过屈辱也有过荣耀,更有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听老一辈说,从前有一位渔翁,他终生未娶孤苦伶仃,但他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经常会帮助接济那些困难群众,他平时靠打渔谋生,抓到鱼他除了卖就是送人,村里很多人都吃过他送的鱼。但有一次他为了救一名落水的孩子不幸去世,渔翁的舍已救人的故事感动了全村人,大家都很想念他。也许是由于渔翁的故事感动了上苍,有一天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一声晴天霹雳把渔翁失事附近悬崖上的巨石劈成了两半,其中一块掉进了深潭里,一块巍然屹立在悬崖上,远看非常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默默注视着江面。人们都认为它就是渔翁的化身,每到逢年过节,村民都自主到江边对着巨石祭拜,从此以后我们村再也没有发生过淹亡事故。而那块巨石历经千年不倒,依然静静地伫立在悬崖上,默默地守护着湘江,守护着全村人的平安。渔翁舍身救人的故事感动了湘江,湘江也因为渔翁的英雄壮举变得更加美丽。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小学课本里的《江上渔者》令我记忆犹新,作为在江边长大的我,对渔民这样的生活更是深有感触。有的渔民为了捕到更多的鱼,有时候也顾不上刮风下雨,顾不上生命安全,依然架着小舟、撑着竹排“出没风波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压力面前,他们没有柳宗元笔下“渔翁”那种遗世独立、自得其乐,他们把打渔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捕鱼的多少则决定了他们每天的心情,根本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景。小时候我也跟着长辈坐过竹排捕过鱼,带着轻松的心情坐在竹排上,任由竹排在江面穿梭,尽情领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美丽风光,确实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有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首老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唯有不变的还是那条母亲河“春风不改旧时波”。这些年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回家,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故乡的那条河,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撑一支竹篙,伫立在竹排,竹篙轻点水面,竹排在江中自由徜徉,感觉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轻松、那么惬意……

(编辑:罗恒)

上一篇:故乡的小桥
下一篇:丰收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