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带着孩子去扶贫

日期:2020-12-17 09:31:51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苏彩云 点击:0

“老师,又带着孩子来扶贫吖?”这是两年来村民对小静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小静老师是我读师范三年来不变的同桌,一年四季红扑扑的脸蛋总像水蜜桃,个人不高,虽然不属于那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校花,但是跟她在一起聊上几句话,就能立刻感觉到她浑身有一种扎根于破岩中使不完的竹劲儿的魅力,特别是每逢考试,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这不得不让全班同学特别是那些“临时抱佛脚”的男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她身上,夸她是“越看越有味道”的考神!师范毕业后,我俩分配到不同的乡镇村校,成为当时全县一千多名乡村代课教师中的一员,经过几次努力考试,我们挤入“公办教师”的行业,后来又服从组织安排,辗转在几个教学点任教,再后来,我俩都经过公选,先后调入县直第三小学任教,同桌变成同事了!

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小静老师总是牵着幼儿园的儿子小郑一起去扶贫。山路弯弯,河沟拐拐,孩子小,只能一路走一路歇,“来,儿子,热就脱外套,再多喝点水,跟紧妈妈,带你去看下一户……”同行的老师总是心疼笑着说:“带着孩子来扶贫方便吗?”小静淡淡一笑说:“不方便也得来呀,脱贫攻坚每个人都义不容辞。”“唉,怎么不把孩子丢给家里人照看呢?这样艰难的山路,苦了孩子。”其实,并不是小静不想这样做,而是另有原因。

不负组织重托,不避家庭责任

小静是一名共产党员,原来分配扶贫任务时她就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本县人,懂讲本民族方言,在过基层乡村任老师,跟基层老百姓沟通起来肯定比这些年轻老师更容易些。”于是小静老师主动承担比这些外省外县年轻同事多几户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好多老师都劝她:“你小孩小,考虑清楚波,总不能带着小孩去扶贫吧?”小静老师平静地说:“带孩子一起去扶贫不要紧,也是一种锻炼。”山路十八拐,从此,多了一双大手总牵着小手一起去扶贫,那就是小静娘俩。小静老师丈夫也是一名教师,现在还在者保乡小学任教,周末也有扶贫任务没有办法回家带小孩,只能用手机视频与妻儿短暂“相聚”。教学、扶贫工作上,小静虽有狠拼的铁骨,但工作之余,尽洒母亲的柔情,默默承包了儿子小郑的吃饭、起居、上学等,过起了当爹又当妈的日子。

不“走读”扶贫,不发泄心情

小静老师深深认识到,脱贫攻坚取实效,扶贫干部不能“走读”,应深入群众百姓家实地开展帮扶工作。平时虽牵着孩子来扶贫,但也决不把带孩子为借口而影响心情、影响扶贫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今年,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她没有周末,没有假期,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猪圈边,她和老乡商量新的养殖项目;火灶旁,她一边帮忙生火,一面帮着算脱贫账;山坡里,她扛起锄头一面和村民种桉树,一面宣传扶贫好政策。

“老师太辛苦了,带着孩子来扶贫,我们要努力脱贫才得起她!”贫困户李孃孃由衷说道。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村民黄亚年夫妇是一对“药罐子”,多年来因病致贫,小静老师帮忙四处寻医问药,对接扶贫政策,平时自掏腰包给贫困户家的孩子买学习用品和衣服,周末送米、油、猪肉等,每次黄亚年要挽留煮饭菜给小静母子俩吃,小静老师总是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双筷子,不能增加你们的负担。”

村民陆诚忠老伴右手残疾,丧失劳动力,家有一儿一女在读书。小静一次又一次登门,为他们争取了易地扶贫搬迁,又给他介绍了小区门卫室的工作,“我们夫妻俩都没怎么读过书,有时候孩子写作业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帮不上忙,自从老师到我家扶贫之后,帮忙辅导我的孩子,”已经搬到自治县鹤城新区集中安置点居住的陆诚忠说:“这里比老家巴内村好住多喽!我的孩子小光原来不会讲普通话,现在每次老师带小孩来我家,她的小孩还教我仔讲普通话,你看,小光今年刚刚来六小读书,普通话讲得溜溜熟,可以直接适应得了县城读书生活,我们真的安心多了。没有老师帮扶我们,我们家可能一代一代还是在山旮旯里住。”

“考神”魅力不变

“小静,你带着孩子去扶贫,把工作做得这么好,了不起嘛!”看了小静手机不时发出朋友圈里全是乡村的变化,我由衷称赞她并向她点赞。小静回复说:“带孩子去扶贫,让孩子亲身看到乡村旧貌换新颜,也是一种红色爱国教育。等到扶贫工作结束了,孩子长大了,我还要继续带他一起去看看新农村越来越多的变化!”

我一时顿悟,突然读懂了小静老师带着孩子去扶贫的担当,也读懂了这个“越看越有味道”的同桌带着孩子去扶贫的情怀,不得不从心底钦佩这个无论是在学生年代,还是在现在的扶贫“大考”中,都努力交上满意答卷的“考神”——小静老师。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