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扶贫记忆

日期:2020-11-30 10:40:32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蒙东波 点击:0

自2015年10月被抽去参加开展扶贫精准识别工作后,从此,我与扶贫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参加过广西“史上最严”的精准识别工作。2015年10月,全区派出20多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在2014年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对贫困村、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为确保识别精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对488万农户、2000多万农民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逐户评估打分;还深入细致对农户进行财产检索,对“有两层以上精装修住房”“有经营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等8种情形者,原则上采取“一票否决”,工作力度前所未有。

我有幸成为此次精准扶贫识别工作队的一员。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委敢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我和一名乡干部负责4个屯的精准识别工作。委敢群众居所分散,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进村入户非常不易。2015年10月26日,乡干部周朝荣用摩托车拉我去者立屯,那天早晨,山中弥漫着雾气,整个委敢村仿佛藏在云雾之中,似人间仙境。摩托车在蜿蜒盘旋的山间吃力行驶,时而陡峭,时而落入沟谷,由于下雨路滑,山路崎岖难行,几次途中熄火,走了一个小时快到村里时,湿滑坑洼的山路还是让我们翻车了,所幸的是,车子是往路中间翻倒,若往外偏些就是几十米深的山沟,当时我的左脚只是破了点皮而已,但已是一身泥水。当天,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知道了这事,都打来电话问候,千叮万嘱我要注意安全。

自精准扶贫识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就忙到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天从早忙到晚。早上6点半之前,我们要在村民出门干农活前赶到他们家中;晚上,要坚守到月光洒下,待村民收工回家后才开始查看、询问、打分,从进农户门到完成识别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赶着填完一户登记评估表后,顾不上喝一口水,又得继续踏上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往下一户村民家赶去。有时跋山涉水到比较遍远、交通不便的村屯,得驻上几天几夜,完成任务了才“打道回府”。为做好“识真贫”工作,我们采取“5+2”“白加黑”工作模式,常常晚上整理有关材料时困乏得连澡没洗就睡着了。当然,有付出就会有收获。11月底,隆林拟宣传报道一批在精准扶贫识别工作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乡党委经研究后把我推荐报了上去,不久,广西隆林网在扶贫先锋专栏刊发了《克服“四难”做好精准识别工作——记广西电台派驻沙梨乡委敢村工作队员蒙东波》一文。在这次声势浩大的精准扶贫识别工作中,我看到了年轻人经过摸爬滚打、苦干实干,锤炼了意志作风,增长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这段经历是一次洗礼、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这场长达3个多月的贫困“大普查”, 找准了农村贫困对象,基本摸清了致贫原因,也掌握了贫困村屯和贫困群众的发展需求情况,为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参加过印象深刻的全区年度市县扶贫成效考核“四合一”实地核查工作。我参加了2016年、2017年市县扶贫成效考核“四合一”实地核查工作。每年12月中旬的市县党委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四合一”实地核查工作,就是对当年广西各地脱贫攻坚成效的一次全面“体检”,核验组工作非常辛苦,每年市县扶贫成效考核“四合一”实地核查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迫,政策性极强,“压力山大”。我参加这两次“四合一”实地核查工作,都是去“老少边山穷”地方,进村入户查阅佐证材料与现场核验,大多是驱车在盘山小路2-3个小时,有的还要徒步翻山越岭1-2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天下来,大家浑身散了架似的困乏无力,可晚上还要召开小结会,对当天核验情况进行汇总,研究解决核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组开完会,各个小组接着开,负责整理材料、表格的同志,开完小组会后,经常熬到凌晨1-2点多钟,可第二天还得在六点多就要起床,用完早餐后就赶紧进村入户。为了弥补昨夜的睡眠不足,大伙一上车就赶紧闭眼休息,每天都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在近半个月紧张忙碌的日子里,大家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天天打鸡血,尽心竭力做好工作,诠释着“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讲责任”的团队精神。这两次“四合一”实地核查工作,使我对当前广西农村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农村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最辛苦、最劳累、付出最多,经常“5+2、白+黑”。为了迎检,他们反反复复做好脱贫摘帽相关材料的整理归档,那一摞摞像小山似的迎检资料整齐地堆放在台面上,蔚为大观,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我采写过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先进事迹的报道。这些驻村书记和工作队队员有的是自治区级“优秀第一书记”、有的是市级、县级“优秀第一书记”和“优秀工作队员”,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驻村扶贫路上,把驻村当第二故乡,进村入户,掌握村情,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农村干部角色的转换,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他们作风扎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不辱使命,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入户走访和调查工作,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他们最迫切的扶贫需求,帮助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屯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勤奋努力,扎实工作,为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用真心实意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赞誉。

我参加过“推普脱贫乡村行”活动。2018年初,《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甫一出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发挥广播优势,利用本台全区一流播音员资源及主持人公益形象,率先落实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在贫困村推广普通话。接着,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承办了由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办的“推普脱贫乡村行”活动。为进一步了解广西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存在的语言交流困难的真实情况,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推普脱贫乡村行”活动,单位安排我具体负责当年“推普脱贫乡村行”5场活动的调研。通过深入调研,我对广西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存在的语言交流困难有了深入的了解,一些群众不会说、说不好、不敢说普通话,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一道“语言关”。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消除阻滞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语言障碍,补齐乡村普及普通话“短板”,用推普脱贫打通贫困家庭学习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基层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得懂”“说得出”“用得了”,实现精准推普助力扶贫。我在写推普脱贫调研报告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我采写过退休返乡的乡贤参与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大新县老干部农凡敏退休后没有到南宁和儿子共享天伦、享受清福,而是毅然回到家乡全茗镇巴孟屯,利用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力,带领群众争创“千屯五化·助力脱贫”活动先进村屯,治理和改变村里“脏、乱、差”现象,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在农凡敏的带动下,巴孟屯群众捐款10多万元,加上政府的扶持,掀起宜居乡村建设热潮,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成为县“四个好”宜居达标的村屯。我根据农凡敏事迹采写的通讯《乡贤助力山村美丽蝶变》一文刊发后,引起了当地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当即把这篇3000多字的报道发到镇政府工作群里,得到镇干部和驻村干部、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纷纷点赞,并召开现场会,让农凡敏在会上作经验介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场会后,县里和镇各村带队到该屯参观取经,由此掀起了全镇比学赶超热潮。看到自己写的典型报道引起如此反响,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一股欣慰感涌进心里。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中,涌现出许多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创新模式和感人事迹,值得大力宣传推广和学习借鉴。我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关注扶贫工作,采写扶贫报道,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为脱贫攻坚鼓与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贡献,这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然。

近30年的记者生涯,我深知,要想采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思想的扶贫报道,就得深入一线,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述脱贫攻坚最鲜活的故事。由于年龄原因,我已退出了新闻采访一线岗位,在宣传业务管理部门平时少有外出采访任务。近年来,有的地方知道我熟悉扶贫工作,采写了一些扶贫报道,时常邀请我去采写他们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为真实反映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和脱贫工作的新进展、新成就,我利用节假日或公休双休日,深入农村基层,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员面对面交流,倾听群众摆脱贫困的奋斗心声。通过现场看变化,寻找脱贫亮点,用笔忠实记录了脱贫攻坚最真实、最鲜活的样本。几年下来,虽然辛苦,我还是用心用情采写出了10多万字的扶贫报道。这些接地气、鼓士气的新闻报道,有反映扶贫干部夙夜在公、无私奉献的担当和情怀,有展示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村民集体致富的个人风采,有讲述自立自强、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村民的精彩脱贫故事,有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和扶贫扶志的进展成效,有探访党建带来的乡村新面貌。见证了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国务院扶贫办提供有关材料显示,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扶贫开发仍是一项长期任务。

记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展望未来,在逐梦小康路上,我将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一如既往地用真情履职尽责,继续为脱贫攻坚鼓与呼,讲好广大干部群众奋战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编辑:黄桦

上一篇:追赶季节
下一篇:喜 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