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县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关于到环江、罗成、富川三个自治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项调研的报告

日期:2020-12-15 10:01:35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作者:覃国华 点击:0

为学习、借鉴自治区内的其他民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2020年人大常委会开展《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工作,2020年11月24日至28日,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进行调研。调研组深入三个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部分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寨、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华传统文化学校等实地考察。

(一)环江、罗城、富川三个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特色有:毛南族傩文化,体现在还愿傩舞。 “还愿”毛南语叫“肥套”,有一整套的唱本、服装和道具。 “还愿”仪式中的舞蹈,风格原始古朴、气氛肃穆庄重,由师公戴着面具扮演神的角色跳舞表演,是毛南族民间规模最大、最普通的一种敬神活动。其极富于神秘的巫术色彩,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构成了毛南族民间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此外还有毛南族的独特的民族风格编织竹器和雕刻,如花竹帽,又叫“顶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
  在传承与保护方面,该县做到立足博物馆、非遗馆收藏相关资料及物品,大力开展宣传,安排专门的场地作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在中小学校开展中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具体工作,如环江第二小学开展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活动,获得全国“兰亭小学”称号。通过民族立法实行“分龙节”节庆放假,打造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活动------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推动民族节庆旅游经济发展。

(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21个。其中,仫佬族依饭节于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绣技艺、舞草龙、仫佬族走坡节、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婚俗等6个项目先后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列入市级“非遗”12个。积极扶植该县四把镇双寨村谢忠厚、谢继枝、谢秀荣和东门镇银联相、龙光利等优秀“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该县有10名传承人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该县建成并启用了目前广西馆藏文物较多的仫佬族新博物馆,在馆内设置民俗文物展厅,历史文物展厅,仫佬族工艺展厅,仫佬族农家场景展厅,依饭节场景展厅,革命历史文物展厅,仫佬族“教育文化成果”展厅等展区,展示文物1600多件(套),保存和再现了仫佬族古老独特的风情民俗,并常年免费对外开放。

在传承与保护方面,该县做到立足仫佬族所独有的民族民间习俗----依饭节,又称“喜乐愿”和“依饭公爷”,打造仫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做强传统村落,完善古民居文化,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设施配套,如高速公路过境打造沿路非遗风情旅游,如四把双寨“非遗”传习基地被列入河池市第一批“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小长安镇“仫佬族草龙”被列为第一批河池“非遗”传承集体,同时,把非遗文化“依饭节”、“仫佬族刺绣”在旅游点集中展示,让老百姓在旅游点实现就业。

(三)富川瑶族自治县:富川地处桂东北,与湖南省交界,蝴蝶歌是瑶族儿女必备的才艺,无论是在祭祀、迁徙、记事,还是婚丧、喜庆、迎宾等活动都会用它来表达和传唱。当地还有民俗“炸龙”活动。“炸龙”,是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在新春元宵期间的闹元宵活动,至今已延承千年。在富川瑶族还举行“度戒”的成人礼。瑶族的度戒分为很多种,有小孩成人礼的,有成年男子的,还有夫妻一起受戒的,不同的礼都有不同的寓意。最普遍的是指每个瑶族男子都必须经历的成人仪式,通过一系列的“上刀梯”、“过火坑”、“度阴曹”等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考验活动。

在传承与保护方面,该县做到以非遗旅游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重点打造秀水状元村古村落、岔山村潇贺古道文化遗存,把乡村风貌改造与非遗文化保持有效衔接,助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把原先破烂不堪的潇贺古道是“牛屎街道”变成了旅游餐饮、住宿、博物馆文化的“黄金街”。深入挖掘秀水状元村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区内外游客前来消费,带动了水果、辣椒等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三、环江、罗城、富川三个民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经验和作法

三个民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对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卓有成效,值得我县学习借鉴。一是各县在抢救保护“非遗”和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对各具特色的民族节庆节、民族工艺、民族等一批频临失传的仫佬族珍贵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抢救和保护,建立健全国家、自治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进一步保护挖掘、整理、传承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二是强化宣传,通过加强机关、学校文化建设,完善博物馆设施,以乡村旅游展示非遗文化,鼓励本地干部以切身体会,向本县公民开展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宣讲,加强对外交流宣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形成“人人都会讲传承故事,个个争当非遗文化人”;三是推陈出新。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继承毛南族传统傩舞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后创编了取材于还愿傩舞的毛南族木面舞系列,它们曾先后两次东渡日本,载誉而归,在革新和发展迈开了新的步伐;四是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关爱非遗传承人。三个自治县都建立有专门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创作场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还结合扶贫异地安置工作,把非遗传承人创作基地、非遗工艺扎染、刺绣、民族服装制作基地等统一安排在异地扶贫安置小区楼的第一层门面房,既解决了异地安置扶贫户就近就业增收问题,又能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有效落实。

三、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考察借鉴三个民族自治县的先进经验和作法,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着力和加强。

(一)提高认识,明确使命,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乡建设、旅游、文化、扶贫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从加快推进隆林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2022年全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高出发,审视做好做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建议自治县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乡建设、旅游、文化、扶贫等相关产业的融合,超前布局和谋划好“十四五”民族自治县发展工作,为“十四五”期间隆林巩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进一步强化非遗传承与保护宣传,切实解决宣传乏力问题。目前,自治县人民政府对《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力度不够,五个民族节庆的宣传亮点不多,民族风情小镇、欢乐水乡等未能形成宣传品牌效应。建议人民政府要整合部门宣传力量,加强重点旅游风景区的对外宣传,扩大民族品牌影响力。

(三)认真解决资金短缺等短板问题,苦于资金方面的原因,打造的多项旅游景点、风情小镇项目尚未竣工、文化旅游部门及非遗中心、五个民族协会的活动规划也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如组织学习班,给予艺人们的补助,开设培训班的花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给开展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建议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要开展执法检查,督促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解决资金、人才、场地短缺问题,加强民族博物馆建设,推动保护各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着力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的困境问题  目前,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传承人的价值、文化环境、社会地位日渐萎缩。因此,建议自治县人民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认真解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问题,让传承人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传承活动有财政、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外部环境支撑,进而推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五)强化督查,把非遗传承保护真正落到实处。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要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工作,对自治县人民政府开展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建议自治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依照民族区域自治和非遗保护条例,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加以贯彻落实,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在新时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编辑: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