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韵味袍汤文化——隆林汉族民俗文化初探

日期:2019-06-27 14:41:48 来源:广西隆林网 作者: 点击:0
        隆林袍汤文化历史源流悠久,主要载体是“袍汤节”。“袍汤节”是隆林汉族的传统节日,是《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保护项目,也是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隆林汉族俗称为“高山汉”,是外来民族,多是居住在高山坡地。最初到来的是朝廷派驻的汉族命官及家眷、随从,再是趋随官员而来的汉族经商从业者,也有许多汉族流亡民众,高峰期是明清时期的屯边和戍边运动,大量中原汉族移民涌入隆林及周边区域,然后不断繁衍发展,逐渐形成隆林汉族族群。
       汉族进入隆林后,与世居民族及其他先后进入的各个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互补,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隆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是,汉族深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与地方各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地域独特的汉族文化。隆林汉族和周边桂西北地区的其他汉族同源同宗,文化概况大致相近,但是因为与隆林四个少数民族同在一个区域杂居,就形成了自己更为独特的地域文化。
       隆林汉族人口占全县五分之一。隆林汉族语言特殊,除了带有迁出地的特点外,更融合了四川、云南、贵州和桂柳方言,形成了隆林“汉语”;服饰衣着样式保留了汉唐遗风,颜色以蓝黑色和灰色为主;饮食荤、素、辣相搭配,自成风格;住房是泥、木、石、瓦混合结构的三合院建筑。
       隆林汉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有歌谣如儿歌童谣、劳动歌、仪式歌、节令歌、礼俗歌、有长调、苦命歌、苦媳歌、劝赌歌、哭嫁歌、爱情山歌;有舞蹈如花灯戏 、上大梁、打粮盖、舞嫁娘、抡铁锤、赶马帮、背篼舞等;有乐器演奏如吹撒喇(鼓、锣、铰、镲配合)、奏大鼓(铉乐、管器、竹木草叶及舞蹈山歌配合);有曲艺如《说媒》、《哭嫁》和说书唱书等;有独特的竞技体育(游戏)活动如打波罗、打鸡儿棒、滚圈圈、脸子壳、舞龙舞狮、踩高跷、斗地牯牛、挤油、牵羊儿等等。活动中除了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现代的大小球类、棋牌、拔河比赛、现代歌舞表演、游园活动等项目,传统与现代结合,这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民俗方面隆林汉族保留了奇特的“哭嫁”婚俗、“请八仙”祈福习俗、“开财门”进新房习俗和“道场”丧葬习俗等;节庆活动还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项目。最为传统和典型的节庆是春节前(农历腊月中旬)举办的“袍汤节”,它是隆林汉族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袍汤节”起源于明清年间。相传有一年临近春节,外敌入侵进犯。面对掠夺与杀戮,迁徙到隆林的汉族先民们结盟聚义、高举战旗、披挂战袍、英勇抗敌。为守护家园,保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战前,族人头领进行了号召动员,为即将上前线的壮士们激励打气,提振精神,乡亲们劏猪弄饭菜置酒,让将士们吃饱喝足,充沛体力。“吃好袍汤,杀敌胜利”。上战场的壮士们经过几天的惨烈战斗,残酷厮杀,付出了汗水、鲜血和生命代价,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将士胜利回归后,乡亲们再次杀猪展席摆酒,狂欢几天几夜,吃肉喝汤,欢歌载舞,嘉奖将士,庆贺胜利。后人为了纪念先祖的英勇大义,激励族人团结抗敌保卫家园,每年腊月都举行纪念活动,家人团圆,亲友聚会,结朋交友,开展各类歌舞竞技活动。这种活动逐渐演变就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袍汤节”,“袍汤节”是隆林汉族的民俗文化,即袍汤文化。
      每年农历腊月中旬,居住在隆林隆或、介庭、克长、岩茶、蛇场、天生桥、者保、桠杈、金钟山等乡镇的汉族群众,都会举行隆重的吃袍汤——“袍汤节”民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有汉族文化活动团队五十八个,队员有三千多人,除了县城有三个大型的汉族文化艺术文艺队和几个小型文艺队外,很多乡镇街道村屯的汉族群众都组建有文艺队。
       近几年来,在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隆林的袍汤文化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左右,居住在各乡镇村屯的汉族群众,外出务工(工作)的大人和上学的孩子们都回来了,老人小孩家人欢聚一堂,积极筹办春节事宜,亲朋好友互相来往走访,好一派热闹景象。这个时候家家户户杀猪过“袍汤节”,吃猪肉、喝袍汤、饮美酒、聚亲友、话亲情;谈生活、论发展;吹撒喇,唱山歌,跳大舞,比技艺,大联欢。其乐融融。“袍汤节”通常要举行两三天,活动内容有打牙祭祀、民俗歌舞曲艺表演、民俗体育(游戏)竞技比赛、土特产品展销、刨汤宴席、生态风景区观光游览等项目。“袍汤节”活动规模庞大,每年参加活动的宾客友人媒体记者约几万人。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隆林汉族文化研究学会组织群众举办袍汤民俗文化活动,每年腊月一次,重阳节一次。“袍汤节”民俗文化活动在腊月举行,每年选择在一个乡村举办。每年重阳节期间在县城举行的“年年汉风,岁岁重阳”大型文化活动,全县汉族和各族群众参加。
       隆林汉族袍汤文化的内容覆盖汉族民间民俗歌舞、曲艺、体育竞技、文化研讨等各种项目。袍汤文化的相关项目如《哭妈娘》《打鸡儿棒》等被纳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刘先慧等三名民间艺人被评为市级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哭嫁》《上梁》《打粮盖》等艺术节目参加市级以上展演、比赛获得过不少奖项。另外,汉族袍汤文化还参与了党委政府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参与各民族每年的节庆活动。“袍汤节”活动是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大型活动之一,与“跳坡节”、“火把节”、“尝新节”、“壮族歌会”共同构成了隆林的五大民族节庆活动。从而形成了璀璨夺目的隆林民族文化。
       为了传承和发展袍汤文化,隆林将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研究袍汤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积极申报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建和支持几十个民间文艺团队演练和展示汉族袍汤文化;组织民间学员参加隆林老年大学培训学习袍汤文化;在隆林二小、隆林三小、隆林二中、隆林职业中专等几所县城学校建立了传承基地,让袍汤文化走进校园,传承袍汤文化。还统筹联络其他四个民族学会,以各民族的器乐来共同创编、演绎奇妙音乐——《汉族婚俗》(下里巴人-汉族婚俗交响乐)。但是,由于很多主客观因素影响,袍汤文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袍汤文化相对还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性,没有被广泛认知,研究人员也稀缺,参与袍汤文化活动的群众不是很普遍,袍汤文化活动缺乏经费支撑等。今后,隆林以汉族文化研究学会为牵头组织,决心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在更宽更广的领域将袍汤文化发扬光大。
        袍汤文化是隆林独特地域中的汉族民俗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