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网欢迎您 !  

新闻中心

代小林的甜蜜事业—记广西隆林代氏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代小林(报告文学)

日期:2019-05-06 11:42:38 来源:广西隆林网 作者:梁万德 点击:0
         执着的追求,成就了他的人生;“时代给了我力量,我不能走回贫穷的老路,不能让我周围的乡亲在贫困的路上徘徊”成了他的诺言。也许别人难以相信,或许代小林数年前也未必相信,他实践的中华蜂引蜂、养殖、管理模式被中国权威中蜂养殖专家称为中国中蜂养殖的一次革命,也不会想到,他从事的中蜂养殖得到了云南省全国养蜂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贵州省徐祖荫教授如此高的评价:我数十年梦想和追求的养蜂模式代小林今天做成了。
        代小林,何许人也?
        其貌不扬。一米六稍过的个头,三十二岁的人,在陌生人面前还显得有几分腼腆。也许是因为个头并不高大,看起来不过是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使他更显青春活力,使人看来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其雄心非凡。也许别人不会相信,或许连他自己也未必相信,就是他这个代小林,竟能打破中国千百年来中华蜂的收蜂、养殖、经营和管理模式,使多少专家都认为是一种“神话”可望而不可及,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他零风险的帮扶下摆脱了贫穷,走向了富路。
       其为人处事心地向善。他虽然也是刚从贫困中走出来,人们敬佩他的成功,感受到更可贵的是他一直不忘记还在贫困中摸索的父老乡亲和他正在扶植的人,他的理想和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尽快富起来。
        一、不做宿命论者
        贫穷和宿命论是孪生子。我们这个时代虽然给了我们摆脱贫困创造了优越条件,但仍不乏“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者,使他们在脱贫的路上举步维艰。青年时期的代小林却是不屈服于宿命论的人,敢于向贫穷和命运挑战的人。
        如果有人说一个80后的人,青年时期连饭也吃不饱,未必有人相信,特别是当代青年人。而这样的命运,偏偏降临到代小林头上。
        1986年,代小林出生在隆林金钟山乡一个有50余户的牛场村。这是一个缺田少地的地方,乡亲们的贫穷,是难以让人置信的。代小林少年时期吃不饱饭是常事,他在不情愿的回顾中说,他十几岁的细胞都是吃玉米长的——吃大米简直是一种奢求,就连包谷饭也常常吃不饱。
        贫穷,使他的学历至今一直无奈的定格在“小学三年级”。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中国大地,外面的世界生机盎然,精彩的世界也唤醒了不甘守贫穷落后的人们。
        代小林一家也开始醒悟了。为了能吃饱饭,他们从牛场村搬到了国营金钟山林场辖区的马兰庆,在那里他父亲起了间简陋茅草房,向林场领导要求在林场即将开发种树的荒坡种植玉米。可是好景不长,他们刚吃了几年饱饭,林场树苗长高,不宜在林地里继续钟玉米,代小林一家1999年又搬到弄八村西舍屯。这是一个汉壮杂居的村屯,自然条件较好,善良的乡亲们给他们分了一亩多田和约五亩旱地,在这里,代小林能较多的吃到了大米。能吃饱饭了,但无经济来源,日常开支还是紧巴巴的。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年仅16岁的代小林不甘寂寞了。当时正值兰花市场看好,代小林所在的德峨、猪场、蛇场等乡镇山上多生长野生兰花,他便在德峨镇当地租地搞兰花种植,种了三年,代小林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几万元进账!可是好景不长,2005年兰花市场日落千丈,种植兰花就此收场。
        2005年,代小林听说我区玉林市多产马蜂和蜂蜜,且无人收购,而隆林西林多有广东等地老板来收购马蜂蜂蜜,就想起了做马蜂蜂蜜生意,至2008年,他虽然也在老家西舍养殖中蜂,但还是以做马蜂生意为主,虽然每年都有3——4万入账,但辛苦又背井离乡,而且上山打马蜂多有危险,心里总不踏实。2008——2009年,他把几年积累的资金在近家的那绍村开了个餐馆,两年赚了近二十万,后因客观原因,生意每况日下,此时正值生姜、五谷生意红火,2009年他又投资到西林种了100亩生姜,400亩五谷。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种下后遇到五十年不遇大旱,生姜五谷失收,他损失了二十万,还欠下六万债务。
        面对这由代小林一人承担的巨额债务,他的天几乎塌了,更有甚者,妻子此时弃他和孩子而去,更使他感到雪上加霜。他回到西舍,一位好心的壮族朋友劝他:算了吧,反正饭是有吃了,钱财的东西,多有多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中有时终归有,命中无时不强求。古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既然妻子在你落难时离你而去,就当和她没有姻缘吧。”
        妻子的离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代小林也终于想通了,觉得并不值留恋。但是他的命只有与贫穷有缘吗?他看看身边的苗族,历史上曾把他们说成“不事商贾,礼仪罔闻”,在隆林被视为最贫穷的群体,但是改革开放后,他们不分男女,敢于向命运宣战,做买卖,搞建筑,跑运输,走出家门,外出打工,不少人摆脱了贫穷。“我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我不能就此躺下”,他下了铁心。
        为了挽回“败局”,他2009年再下玉林,重操做马蜂蜂蜜生意,以图积累资金,“东山再起”。
        二、选定目标,重操蜂业
        如上曾述,做马蜂生意既危险又单调,因此代小林在做马蜂生意的同时,从没放弃在老家养殖中蜂,顺便收购家乡附近乡亲们自养自产的蜂蜜到县城卖。
        2000年,代小林边上山采蜂蜜边收购乡亲的自养蜂蜜160斤,用马驮船运车拉到近百公里外的县城卖,因为天气热加上长途颠簸,蜂蜜表层起了泡,城里人误认为蜂蜜质量不好,无人问津。天将晚了,代小林身上仅有七毛钱,眼见吃饭钱都没有了,他苦苦要求大药房一位好心人,将蜂蜜暂时寄放在大药房待后处理。他用仅有的七毛钱买了四个梨果做当天“晚餐”,晚八点连夜赶回老家,次日上午到半路猪场乡才找熟人家吃了锅里剩余的半碗包谷饭。
到家后妈妈才告诉他,有一位叔公在组织部工作,可打电让他代处理蜂蜜。代小林和叔公取得了联系,叔公不但很快以每斤5.5元的好价格处理了这160斤蜂蜜,代小林赚了800多元钱。叔公告诉他,有这么好的蜂蜜尽管拿出来,他的熟人不少都等着买。
       2010年至2012年,代小林只养了二、三十箱野生中华蜂,做了三年的野生中华蜂蜂蜜生意,他知道,只要做好良心生意,养蜂是前景光明的。2013年,他边扩大野生中华蜂养殖,边收购家乡蜂蜜出卖,以积累作扩大中蜂养殖规模的启动资金,他每年都给县城土特产店批发几千斤蜂蜜,他的心,从此用到了养殖野生中华蜂上。
        在我国,中华蜂无论蜂种、蜂蜜质量与意大利蜂相比,都是上乘的。中华蜂勤劳,抗病力强,采集百花,药用价值高,且适应我国环境及气候,因蜂蜜质忧而深受我国消费者欢迎。但自从引进了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且大规模集中放养后,对我国中蜂威胁极大,它们强势抢采花源,危及中蜂的生存环境,还常常袭击中蜂,使有些地方中蜂几近覆灭。而我国广大农村,蜂农的收蜂、养殖、管理原始粗放,影响了中蜂繁衍和发展。因此,如何养殖和发展中蜂养殖,“不能再按老路走”,2012年,代小林下了这样的决心。
        三、走一条中蜂养殖的新路
        多年的经验使代小林看到了中蜂养殖的前途,他知道要把中蜂养殖事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出传统的养殖和管理模式。而无论做成什么大事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能会因盲目而误入歧途。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人,要适应这个需要,又是何等艰难。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3年,代小林在多年实践取得一定经验,正下定决心做大做强中蜂养殖事业时,遇到了两个拦路虎,一是文化水平低,学习养蜂的理论书籍困难,二是缺乏启动资金。刚去西林的投资已经使他债台高筑。他在网上学习外地杨蜂经验时,偶然认识了田林女子韦丽芬,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她知道代小林有志气,有目标,而且选择的养殖中华蜂有前途,目前正需要扶持,她毅然答应与代小林同甘共苦,用自己打工积累下来的钱为代小林还债,和亲戚朋友借钱作代小林的养蜂投入,让代小林早日度过难关。
       有了韦丽芬支持,有了韦丽芬同路,代小林更有了勇气,更有了干劲,他买了有关养殖中蜂的书籍,还和韦丽芬一起在电脑上学习别人的养蜂经验,了解外面的养蜂动态,还自费到云南等地学习养蜂经验。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做到了别人有的我有,人无的我也有。他发明了用特殊的香料加多种中草药引蜂,三四公里外的野生中蜂自然入箱,加上他特殊的科学的管理,形成了代氏较科学的管理模式。2018年,他的衡温蜂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可在有中蜂蜂源的不同高低海拔引蜂,而且引得进,留得住。
       2014年,是代小林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年。近春节了,代小林口袋分文不沾,他与韦丽芬上山挖山薯,让妈妈拿到集市卖了换钱,为了让一家老小过好春节和扩大养蜂,他向42人借钱,只有两人借给两千,虽然过节有了钱,但仍然缺乏养蜂启动资金,他和韦丽芬找遍了亲戚朋友,以求资金帮助,次年扩大了中蜂养殖,还指导本屯杨亚才(苗族)等可信赖的朋友,用他独特的方法引蜂,当年就引进了数百箱,向人们证实了他独特引蜂的成功。
        四、“蜂”路无穷途
        可以说,经多年的实践,代小林的收蜂养蜂及管理模式2015年已趋成熟,在乡内外、县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县内外养蜂人士慕名而来,当然有敬佩的,也不乏怀疑的,可是他们的归途都是信服,是“满载而归”。
        此时,国家的扶贫利好政策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代小林也为党的亲民爱民富民政策所感动。他虽然也刚从贫穷的路上解脱,而且事业还须扩大,但与此同时,他始终使自己的事业与党的扶贫富民政策相向而行。
        2016年,他为了扩大自己的养蜂事业,注册成立了隆林代氏蜂业有限公司,为了扶持周边群众脱贫,申请了10万元贷款,专门制作了1700多个标准衡温蜂箱无偿发放给蜂农。由于代小林的成功在附近乡镇群众中已“眼见为实”,而且是零风险零投入,三个月即有经济收入,因此,养殖中蜂已成为群众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当年,养殖中蜂已覆盖金钟山、革步、猪场六个村及西林、云南广南一些乡镇村屯。
        代小林的成功,也引来了县内外、区内外众多媒体人士,他们争先报道代小林独特的养蜂模式,报道他带领周边群众养蜂脱贫的事迹,在区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16年底,由云南德宏州食用药用研究所郭云胶教授会同广西林科院蒋学建博士组织了全国60多位蜂界杰出人士到代氏蜂业有限公司考察,对待小林的“小规模、大群体,统一管理,统一品牌、放眼全国,扶贫助弱”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2017——2018年,代氏蜂业在周边发展养殖户200多户,
        隆林16个乡镇已有11个乡镇有加盟商加盟了代氏蜂业有限公司,养殖农户达1000多户,有的养殖户每年仅蜂蜜收入就达3至5万元,一般一万多元,金钟山弄八村苏达新三个月养蜂收入就达一万多元,那马村岑友望、占假村苏守贵收入都在八千至一万多,预计2019年收入将有更大增幅,一年收入几千元的十分普遍,对农户脱贫致富功不可没。
        至2018年下半年,百色市12个县(区)已有六个县(区)有了加盟商,广西区内已有6市有了加盟商。
         在区外,已有贵州、湖南等七个省(区)有一百多家加盟商加入,预计2019年养殖中蜂将覆盖10000多户贫困户。
         2018年,他们还在县内三个乡镇举办了三期350人参加的培训班。
         2018年,他们还对来自广东、贵州、湖南、湖北、浙江、广西、云南七个省(区)派来的100多人和加盟商进行培训。
        代小林在发展自己的养蜂事业的同时不忘身边还在贫困中徘徊的父老乡亲。2016年,他贷了10万元款作制衡温蜂箱,无偿送给养蜂贫困户,一些加盟商按规定每年向公司上缴一定的加盟费,但代小林见他们刚起步,免了加盟费,让他们用这笔加盟费为蜂农制作蜂箱,无偿送给杨蜂贫困户,扶持他们脱贫,他还有一个不行文的许诺:每卖出一斤蜂蜜,就抽出一元作扶贫资金,从2018年开始执行。
        在谈到目前的困难和要求时,代小林心情沉重,不由自主的脱口说,由于有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代氏蜂业是越做越大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和精神压力,区内外蜂业人士不断过来学习参观和加盟,而我们公司远离县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很对不起远道而来的客人,如果能在县城有个办事处,培训就在县城,并可以进行产品展销,效果更好,很希望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人士的支持。
         代小林的甜蜜事业已今非昔比,日益壮大。他说,今后县内及近邻的工作我将交给公司工友负责,我将把精力向市外、区外发展。
        事业的成功,代小林不无感慨的说,如果说我的事业的成功是我多年的打拼,倒不如说是我生在一个好时代,是党的扶贫和富民政策鼓舞了我。蜂路无穷途,我扶贫无止境,我走每一步,绝不会忘记还没脱贫的乡亲,我不仅放眼隆林,
        还把眼光投向更远更高的地方。
        我们相信代小林,期待代小林。
 
(注:本文获自治县“聚力脱贫攻坚 共筑幸福隆林”征文一等奖)
(编辑:韦珺儒)